在沟通中抓住“要害”

时间:2023-11-30 18:59:03

一天,汉朝丞相萧何向汉高祖刘邦谏言道:“皇上,上林苑中有一大片空地可以拿出来给没有土地的百姓耕种。”刘邦一听勃然大怒,因为上林苑是皇帝游玩、打猎的好去处,如今丞相竟然提议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他认为萧何一定是暗中接受了百姓的好处,才为他们谋事。于是,刘邦下令将萧何抓了起来。

在萧何被送进监狱后,为了查出萧何的罪行,刘邦命人对其进行审讯。负责此案的廷尉是一个极力巴结、讨好皇上的人,只要皇上认为谁有罪,他就会对其大刑伺候。正当他准备对萧何用刑的时候,一位侍卫上前劝谏刘邦:“皇上,您能否听臣一言?”刘邦示意他讲下去。

那位侍卫接着说道:“皇上还记得与项羽征战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事情吗?那时候,皇上亲自带兵在外征战,而让萧丞相一人驻守在关中。萧丞相治理有方,百姓为此非常拥戴他。如果萧丞相真的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早就属于他了。当时的萧丞相都不会谋取如此大利,如今又怎么会贪图百姓这点蝇头小利呢?”

寥寥几句话,句句说中要害。刘邦听后深有感触,想到了当时萧何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情景。想到这里,他意识到自己的鲁莽,不禁对萧何感到惭愧,随即下令赦免了萧何。

心理学家表示,与人沟通时,想要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就要摸清楚他人的思想轨迹以及其中的“要害”,然后再瞄准目标,击中要害进行说服。上文中的侍卫正是清楚皇上与萧丞相的关系,明白其中的要害,从而进行了有效的劝说。

其实,抓住“要害”的关键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其中的利弊,让他人从我们所讲的道理中有所领悟,从而接受我们的意见并被说服。

在沟通中抓住“要害”

公元前630年,秦国、晋国以郑国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与楚国亲近为由而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提议,可以派烛之武前去见秦穆公。起初,烛之武不愿去,后来,在郑文公的劝说下,他才只身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后,给他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秦、晋联合灭郑,其实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帮助邻邦晋国增加了土地,邻国势力雄厚,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如果秦穆公能够放弃围攻郑国,郑国必然会随时提供那些为秦国出使的人所需要的东西,这对秦穆公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虽然秦穆公曾经对晋惠公施以恩惠,对方也答应拿出两座城池予以回报,可他们却在晚上修筑防御工事。如今的晋国是不会满足的,他们既想在东边让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向西扩大边界。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分析,明白了其中的要害,便与郑国签订了盟约。随后,他们就撤军了。紧接着,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因此,当我们想要说服他人时,首先需要告诉对方这样做对他有何好处,不做的话又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后果。当这些关系陈述清楚后,对方必然会明白其中的利害。不过,有心理学家建议,在说服他人时,要具体实在,如果只是喋喋不休地讲空话、大话,自然只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