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陆晓慧的官员,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待人接物特别注重礼节,对人非常恭敬、亲切。
虽然陆晓慧做过好几任长史,但他从来不高看自己,每次有官员来拜见他时,他都以礼相待,从来不摆架子。不仅如此,每次那些官员离开时,他还会起身亲自将其送到门口。
有一个幕僚对此很不解,他问陆晓慧:“长史身居高位,为何对那些官员,甚至是平民老百姓都如此彬彬有礼?这样做不会失了您的身份吗?而且这样做也没获得什么利益,为何要这么麻烦呢?”
陆晓慧听后,不以为然地笑笑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在与人交往中,如果想让所有的人都对你以礼相待,那么,你首先必须以礼相待所有人。
礼节是沟通的“黏合剂”,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外礼内仁”,仁是指仁爱之心,礼则是指礼节。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荀子便非常推崇礼节:孔子提倡“不学礼、无以立”,荀子宣传“礼者,人道之极也”。可以说,在人类社会中,礼节是大家相互认识、合作的重要途径。上文中的陆晓慧正是奉行与人沟通以礼相待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支持。
虽然礼节没有被逐条逐项地进行规范,可它却切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名人大家在与人沟通时都能做到恭敬守礼。
有一次,曾子陪坐在老师孔子身边时,孔子对他说:“以前的圣贤君王往往有着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精深奥妙的知识,他们用此教导天下人,让人们和睦相处,也让君王和大臣之间没有任何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后,知道老师要传授他深刻的道理。于是,他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边,恭敬地回答道:“弟子愚笨,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恳请老师将这些道理传授给我。”
曾子的这种做法被称为“避席”,这是一种非常有礼貌的行为。他起身“避席”,等待着老师向他传授知识,是对老师的尊重。反之,如果我们在与人沟通时不懂得礼节,而是说话粗鲁,行事莽撞,自然没人愿意与我们交谈。那么,我们在与人交谈时应该注重哪些礼节呢?对此,有专家为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与人沟通时摆正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之所以在沟通中出现问题,关键一点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比如,当我们与领导沟通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讲话方式要得体,这样才能让沟通更加顺畅。
2.放弃“自我中心论”,而要以对方为中心
尤其是与客户沟通时,要将对方摆在中心位置,切记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比如,与客户一起用餐,先要征求客户的意见,根据对方的喜好来选餐,而不是以自己的口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