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到世界上的此在

时间:2024-12-03 16:26:07

当我们静观某物的时候,我们希望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是此在不是现成物,它的存在方式与众不同,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existenz)。海德格尔说:“它(此在)是些什么向来有待于它自己去是。”这句稍显拗口的话后来被法国哲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进一步阐发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此在不具备已经完成的本质,它通过行动去不断地创造和实现自己的本质。

“被抛”到世界上的此在

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沮丧地说:“我就是这样的,啥事都做不好的。”如果萨特听到这句话,一定会告诉你:你是什么,不是什么,是由你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不要太早给自己下定义和做总结,因为可能性总是大于现实性。

这样的说法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哈姆雷特的那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但是就像英国学者迈克尔·英伍德所指出的,人并不可能拥有决定是否存在的无限能力,“他可以选择死亡,但不能选择出生,也不能选择在某一情形下出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说,此在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块石头被抛入河中,这个事实我们无法掌控也不能改变。好在我们虽然无法决定“存在与否”,但却可以决定“怎样存在”,决定什么是适合做的或值得做的。

要注意的是,对海德格尔来说,此在始终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此在也是这样,他沉浸在一个特定的传统中,这意味着自我创造的可能性不是无限的,而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性。这话说得太抽象了,打个比方,请问你可以在一个没有教堂的世界里成为牧师,在一个没有篮球的世界里成为NBA巨星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此在被抛入特定的生活世界里,虽然我们可以决定怎样存在,但依然受到特定的价值传统的塑造和规定。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并不像萨特那样主张人有绝对的自由,也不主张人有绝对的责任,海德格尔并不是纯粹意义的存在主义者。

海德格尔有一个著名的学生名叫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他曾经这样总结哲学的工作方式:哲学思考必须以原始的世界经验作为基础,这种经验是通过概念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语言的直觉力量来获取的。20世纪初的德国人经历了大国崛起的短暂辉煌和旋即而来的迎头痛击,正失魂落魄地被笼罩在“末日与灾难”的氛围之中,当他们突然听到有人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开始谈论起“此在”、“在世界之中”、“被抛”,还有与此相关的“焦虑”、“烦”、“畏”、“本真的生活”以及“向死而生”时,立刻就辨认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产生出心心相印的感觉。

海德格尔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土气,但是站在大学讲台上的他却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汉娜·阿伦特把他称作思想王国的秘密国王。虽然《存在与时间》直到1927年才正式出版,但是在此之前的十年里,海德格尔已经在知识圈中赢得了极高的口碑。他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哲学体验,他用独特而新颖的术语讲述人们早有领会的日常经验,在一击而中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尚未领会,这种似有所得、若有所思的体验让人欲罢不能。

阿伦特说,海德格尔教会了他们思考,而思考就意味着挖掘,海德格尔用这套方法深入事物的根基,但不是把它们挖出来,而是仍旧留在里面,仅仅在它们周围开辟探索之路——就像海德格尔最爱的那些小径在森林里蜿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