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维特根斯坦主张“不要想,而要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我们开始想,开始琢磨,开始试图穿过表层语法去寻找深层语法,试图透过现象寻找隐藏着的本质,我们就走上了错误的理论化道路。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看,看什么?看这些语词的日常用法。
理论化的冲动让我们去寻找水晶般纯粹的逻辑形式,维特根斯坦早期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么做的,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因为“没有摩擦”,所以我们也无法前行。后期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所以,我们需要回到日常语言的“粗糙地面上来”。
说到这里,请你们回想一下上一讲的标题:“完美但不适合人居住的概念大厦”。《逻辑哲学论》的确是这样一座大厦,而《哲学研究》告诉我们,要放弃这种完美的冲动,放弃对水晶般纯粹的逻辑体系的追求,让我们回到日常语言的粗糙地表上来,让我们寻找一座不那么完美但适合人居住的语言和概念的大厦。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偏食:只用一类例子来滋养思想。”当我们以偏概全,把奥古斯丁图画当作语言本质的理论时,我们就患上了哲学的偏食症。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避免哲学病呢?当然就是做一个杂食动物,学会用各种不同的例子来滋养思想。
在黑格尔的最后一讲中,我曾经介绍过维特根斯坦对黑格尔的批评:“黑格尔似乎一直想说,那些看上去不同的事物其实是相同的。而我的兴趣在于指出那些看上去相同的东西其实是不同的。”经过这一讲之后,你是不是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其实啊,在斟酌《哲学研究》题词的时候,维特根斯坦曾经考虑过使用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里的一句台词:“我将教会你们差异!”我特别钟爱这个句子,在我看来,把思考尽力维持在充满复杂和变动的差异性之中,这才是哲学思考的魅力所在。
在结束这一讲之前我想给你们留一道思考题,根据目前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对维特根斯坦来说,怎样才能做到对语言的本质的全面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