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我还是先讲一段个人的经历。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帮着大人做蜂窝煤,现在的年轻人应该都没有这个经验了。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在门前的空地上,把水、煤以及泥土按比例混合好之后,我就开始用一个模型制作蜂窝煤,这样吭哧吭哧干了一个上午,原本杂乱无章的煤堆,就变成了上百个有模有样、摆放有序的蜂窝煤。看着它们井然有序的样子,感觉就像在南海检阅部队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这段经历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每当我读到《纯粹理性批判》中,先天的认识形式对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做蜂窝煤的场景。这个联想初看起来十三不靠,但有一点是成立的,那就是先天认识形式的基本功能跟蜂窝煤模型是一样的,都是在为经验材料提供统一的形式。
说到这里,我要给你们区分几个概念。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里,人的认识能力被区分为感性(sensibility)、知性(understanding)和理性(reason)三个层次。这跟我们通常的区分方式不太一样,我们一般都是一分为二,把感性和理性相对立,可是康德却一分为三,感性是最低的层次,知性和理性属于较高的层次。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理性是狭义意义的理性。因为康德还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理性,这个时候的“理性”就是泛指包括感性、知性和狭义的理性在内的所有东西。《纯粹理性批判》这个书名就是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理性。由于康德常常混用广义和狭义的理性,我们在阅读原著时要格外小心,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它的确切意思。
其次,要说明的是,近代哲学家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使用感性、经验这些概念,这跟现代人的日常理解非常不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你这个人很感性啊!”这个时候的“感性”是多愁善感的意思。我们还会说:“你在爱情方面的经验很丰富嘛!”这里的“经验”是经历多多的意思。可是在康德这里,感性、经验指的就是纯认知的东西,它与情绪无关,与经历也无关。
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知识是“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合作的产物。感性直观是对经验材料的一级加工,知性范畴是二级加工。感性直观包括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形式,知性范畴共有12个,它们都是主体的先天认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