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论者莱布尼茨

时间:2023-11-30 08:39:03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出生于德国的莱比锡市,1716年11月死于汉诺威,享年70岁。莱布尼茨是柏林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同时还是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的院士,他的研究领域几乎遍及所有学科,从哲学、数学到神学、法学、政治学以及历史学,可以说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位制,制作出能计算乘除法和开平方运算的新型计算机,为20世纪的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他是当时顶尖的数学家,众所周知,他与牛顿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虽然在当时以失败告终,但三百年后人们使用的却是莱布尼茨的体系;莱布尼茨还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受邀为当时德国最显赫的布伦瑞克家族撰写家族史;当然,他还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是大陆理性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莱布尼茨的天赋异禀可以说是举世闻名,腓特烈大帝称赞莱布尼茨一个人就是一所科学院,启蒙哲人狄德罗说每当想起要与莱布尼茨的天赋一较短长,就恨不能立刻把书丢掉,跑到一个谁都找不到的角落里安静地死掉算了。

调和论者莱布尼茨

有学者认为,莱布尼茨的精神气质与苏格拉底非常类似,因为他总是热衷于跟别人谈话,尽可能地同情不同的观点,但又随时准备变成一只哲学牛虻,去刺蜇那些自以为在任何问题上都握有全部真理的专家学者。可是问题在于,虽然莱布尼茨天赋超群,但他终究只是一个人,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莱布尼茨给后人留下了15000份信件,以及无数的未刊稿,但却始终没有写出一部震古烁今的皇皇巨著。在哲学领域中,无论是在他生前出版的《神正论》,还是死后出版的《人类理解新论》,都无法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或者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相媲美,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莱布尼茨生前曾经预言:“那些只是通过我发表的作品来了解我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我。”这句话的隐含之义是,如果人们了解了他的未刊之作,一定会对他肃然起敬,高山仰止。事实也是如此,比方说罗素就认为莱布尼茨其实创建了两个哲学体系:“他公开宣扬的一个体系讲乐观、守正统、玄虚离奇又浅薄;另一个体系……内容深奥,条理一贯,富于斯宾诺莎风格,并且有惊人的逻辑性。”这个评价非常尖刻,用今天流行的说法,莱布尼茨就是一个典型的“两面人”。

在我看来,“两面人”的指控显然是过于严厉了,更加公允的说法是,莱布尼茨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伊拉斯谟一样,本质上都不是革命家而是调和论者,因为试图走中间道路,所以总是落得两面不是人的尴尬局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英国学者尼古拉斯·乔里的观点,在他看来,如果想要了解莱布尼茨的一生,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打垮他的祖国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开始于1618年,结束于1648年,它在政治上让德国四分五裂,在宗教上让天主教与新教的矛盾达到了顶点,死于这场战争的总人数达到了700万之众,给整个欧洲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战争结束的时候莱布尼茨年仅两岁,但却对他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让他终身致力于全方位的“和平研究”:在政治上弥合纷争,在宗教上调解冲突,在哲学上实现综合。

我们曾经介绍过,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重点攻击的一个目标,就是统治了中世纪哲学数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但是莱布尼茨不同于笛卡尔、霍布斯这些人,他一向主张,即使是在糟粕之中也能扒拉出菁华。所以,他做哲学的初衷不是为了摧毁亚里士多德主义,而是为了调和近代哲学的机械论宇宙观和亚里士多德式的目的论宇宙观,甚至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当中,他也能找到“为我所用”的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