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是一种良善生活的艺术

时间:2024-06-30 06:44:06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质疑说:这不就是家长制的教育方式吗?在一个意义上,它是家长制,但是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要比家长制这个简单的标签更为深入。事实上他是在强调“情感教育”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伦理学不是简单地遵守某些枯燥乏味的道德规则,伦理学是一种良善生活的艺术,其中就包括了内在于良好行为之中的良好感受。

伦理学是一种良善生活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喜怒哀乐都是自然情感的流露,本身无所谓对错好坏,但是针对什么对象感到快乐,以什么方式发怒,则是有对错好坏之分的。比如,如果有的文化传统放纵孩子恃强凌弱、虐待动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是一种非常坏的情感表达和教育方式。2016年我在哈佛大学访问,波士顿的街区儿童游乐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仅数目众多,免费向公众开放,而且个性鲜明,设计别具匠心,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虽然在里面玩得很热闹,但却乱中有序,彼此谦让,表现出很好的manners。有一回布谷在爬一个晃晃悠悠的悬梯,当时她才三岁多,动作比较迟缓蠢笨,这时候跑过来两个六七岁左右的大孩子,头也没抬准备往上爬,但他们很快意识到上面有个小宝宝,于是立刻收脚,安静地站在下面等候,直到布谷艰难地爬完了梯子,他们才开始爬。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反映出良好的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比如规则意识、关爱弱小,而不是自我中心,仗势欺人并以此为乐。所以亚里士多德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起对该快乐的事物的快乐感情和对该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感情,正确的教育就是这样。”

良好的习惯不仅为德性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理性思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起点。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仅仅通过理性论证说服过一个人?是不是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经常发现哪怕费尽口舌,哪怕已经让对方哑口无言,还是无法通过理性论证说服或者改变一个人。针对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早就做过思考并且给出了答案,他说:

论证与教育似乎不是对所有人都同样有效。学习者必须先通过习惯培养灵魂,使之有高尚(高贵)的爱与恨,正如土地需要先耕耘再播种。因为那些凭感情生活的人听不进说服他改变的话。

这个观点突出强调了习惯养成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在当代哲学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响应,比如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就认为讲故事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相比之下,论证不仅无效而且无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则认为,如果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感,就不能通过理性的反省和研究,而必须借助“想象力”和“同情心”来提升我们对陌生人所承受的痛苦和侮辱的敏感度,把他们想象为和我们处境类似、休戚与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