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正是这样一本以幸福为核心主题的伦理学著作,后人因此称它为“幸福伦理学”。当然,除了幸福,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善、德性、自制、公正、友爱等等主题,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富异常的伦理学世界。
在正式开始探讨这的主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听一听亚里士多德的警告:“不能期待一切理论都同样确定”。
比如,要求数学家只提出一个大概的说法,这是不符合数学的本性的,同样的,要求伦理学家或者修辞学家做出与数学一样严格的证明,这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在不同的学科里寻求不同的精确性。这个警告特别的重要,数学研究逻辑严密,有唯一的正确解,而伦理学的研究则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往今来,一直有人试图用数学或者科学作为模型去解决伦理问题,求得伦理问题的唯一正确解,但是问题在于,即使我们用科学的方式说明了伦理,也仍旧无助于我们理解生活和自我。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开篇第一句话,亚里士多德就说:“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关于善或者好,此前我们已经做过多次分析。为了帮助理解,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两个例句:
1.因为这个事物是好的,所以我想要它。
2.因为我想要它,所以这个事物是好的。
仔细体会这两个句子,你会发现例句2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把善/好的标准奠立在人的主观欲望或者偏好上。
比方说,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蛋糕就不是好东西,虽然他很想吃蛋糕。由此可见,被欲求的不等于其自身就是有价值的。亚里士多德希望确立一个客观的善好标准,以此作为目标来引导人们实现它。
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善有等级,最低级的善是“因它物之故而选择的”。比如你想要上新东方学英语,你就得有钱,在这里,金钱就是因它物之故而选择的善,它本身并没有价值。中间的善是“因它们自身之故而选择它们,同时也为幸福之故而选择它们”,比如荣誉、快乐和各种德性。如此逐级而上,追问到最后,我们会遭遇所谓的最高善(the highest good),亚里士多德说,关于最高善,人们会在名词上达成一致意见,称之为eudaimonia,通译为“幸福”(happiness)。最高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足,也就是“始终因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
幸福是人生在世的终极答案,如果有人继续问:“你为什么想要幸福?”我们会认为这个问题不知所云,因为追问到此已经结束。除非你是在问:“什么是幸福?幸福包括哪些内容?”亚里士多德承认,人们对此会有相当不同的意见。
普通人把幸福等同于快乐和财富这些明显可见的东西,他们认为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有些人把政治的生活等同于幸福的生活,他们追求荣誉,把荣誉等同于幸福;而哲学家则认为沉思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