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内在于自然之中

时间:2023-11-30 03:59:03

相比于质料因和形式因,动力因最接近于现代人日常理解的“原因”概念。海水为什么变热了?因为太阳晒了整整一天。球为什么踢到了观众席?因为守门员开大脚踢歪了。这些都很好理解,真正难以理解的是目的因,而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最引以为豪的独创性发现之一。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属于质料因,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的理念属于形式因,恩培多克勒的爱憎、阿那克萨哥拉的心灵属于动力因,但始终没有人谈到过目的因。那么究竟什么是目的因呢?

目的内在于自然之中

人是目的性的存在者,人造物自然也是有目的的,这个逻辑很好理解。比如,你为什么要读新东方?因为你想要出国。你为什么要制作这张贺卡?因为你想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男朋友。不好理解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物也是有目的的。比方说,为什么久旱的天气下起了大雨?因为想要让谷物更好地生长。作为现代人,尤其是经过了现代自然科学洗礼的现代人会很难理解这种思路。

现代人普遍认为自然物没有意识,既然如此,自然物的变化怎么可能会指向某个特定的目的呢?除非宇宙之外有一个造物主或者设计者,是它刻意安排世间的万事万物按照某个目的在生成和变化。当我们这么去理解自然和宇宙的目的因的时候,就与基督教有了密切的关联。可是我们在这里一定要非常小心,万万不可以认为亚里士多德已经拥有了基督教的造物主观念,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亲和关系。

亚里士多德拥有一种现代人难以理解的目的论思路,他一方面认为“自然不做无目的之事”,“它总是力求达到最好的”,“它使每一事物尽可能完美”,另一方面他并不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意识的行动者。关于这个问题,德国学者策勒尔做过一个非常精确的诊断,他说:“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目的论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也不把世界归因为世界之外存在的创造者……相反它总是把目的看作是内在于自然之中的。”

这段话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所谓“非人类中心主义”,意思是自然的生成变化并不围绕人类而展开,我们人类千万不要傲慢自大地自认为是自然的中心,恰恰相反,人类只是自然向着至善目标变化的一个中间环节。其次,并不存在一个像基督教上帝那样的造物主。最后,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混合了潜能和现实性,而且一切事物都想使潜能变为现实,注意这里的“想”字,它意味着事物具有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这也就是“把目的看作是内在于自然之中”的意思。

在结束这一讲之前,我想给大家做一个小结。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自然的运动与变化,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质料与形式结合的变化,是无形到有形的转化,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为此他提出了四因说来解释这些变化,他认为除非正确地列举所有四种原因,否则我们对于自然的解释就是不充分的。其中,最具独创性的发明就是目的因,它帮助亚里士多德逐级而上,从纯潜能(纯质料)、非有机物(石头、泥土)、植物、动物、人类,一直解释到纯现实,最终建立起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目的论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