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到本讲的主题。你一定还记得“哲学源于惊奇”这句格言,其实它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提炼出来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人类最初走向哲学……是因为惊奇。开始他们惊奇于身边的奇怪事物,然后日积月累,对更重大的事情感到困惑。”
有惊奇就会有困惑,有困惑就要求理解,所以《形而上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人天生求知识。”
江苏电视台有一个著名的知识竞赛节目叫作《一站到底》,其实在我少年的时候,这类知识竞赛就非常流行。我哥哥初中的时候参加过很多次知识竞赛,每天回到家里就背诵各种犄角旮旯里的知识,比如武夷山属于16种地貌中的丹霞地貌,新疆十三间房一带属于风蚀地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刺杀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的人名叫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如果亚里士多德在看《一站到底》,他一定会说,这些选手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知,因为他们只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他们虽然知道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但却不知道丹霞地貌的成因到底是什么,他们虽然知道普林西普刺杀了斐迪南大公,但是并不清楚刺杀的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人们在掌握一样东西的‘为什么’之前,是不会认为自己认识了它的。”换言之,就是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才是真知,只有真知才能平复我们的困惑和惊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总结出所谓的“四因说”。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其中,质料因回答“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形式因回答“事物为什么会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动力因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目的因回答“事物为什么要运动”。亚里士多德相信,在面对新奇事物的时候,只有令人满意地给出这四种原因,我们才不会继续感到惊奇和困惑。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有这四种类型的原因,难道就没有第五种类型的原因吗?对此,亚里士多德很自信地说,他很充分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了,的确没有第五种类型的原因,如果有的话,举证责任在于提问者而不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