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的感觉出发,研究变化的世界

时间:2024-06-30 06:26:06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中世纪经过托马斯·阿奎那的解释,成为基督教的官方哲学,他也被称为“the philosopher”——不要小看这个“the”,那意味着他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那一个哲学家。

从真实的感觉出发,研究变化的世界

如果说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都是前无古人的哲学拓荒者,他们创造了“哲学的原型”,那么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在他之前已经排了太多的哲学家,所以他的工作就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发问,或者用一个更加血腥的说法——为了在哲学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他就必须要把挡在身前的哲人一一干掉,其中包括他的老师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写作的,在正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他会先罗列出前人在相关主题的所有论述,然后一一加以批评和抨击,培根说他“像个土耳其君主一样,认为不处死自己所有的同胞弟兄就无法稳坐王位”。

如果说“理论”这个词的古希腊原义是“动人的、热情的沉思”,那么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这种动人和热情逐渐消失,变成冷静与克制的沉思。他的作品也更像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理论著作,风格上更趋于严谨和枯燥,简洁而专业。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伦理学及美学五大门类,著有《工具篇》、《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论天》、《气象学》、《动物史》、《大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和《诗学》。不夸张地说,今天大学校园里的所有人都是亚里士多德的传人。

柏拉图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把数学作为哲学思考的原型。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思考原型则是生物学,甚至于他的伦理学也是以生物学作为原型进行研究的。

数学和生物学的最大差别在哪里?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纯形式的数字、线条与公式,它的特点是抽象的、完美的,而且是不变的。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现象世界中的各种动物和植物。我小时候养过家蚕,每天记录它的变化——它如何蜕皮、如何吐丝、如何结茧,然后化蛹,最后破蛹而出,羽化成蛾。所以生物学的最大特征就是,它关注变化。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像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抽象的、完美的、静止的、不变的,那么亚里士多德要研究的就是具体的、复杂的经验世界,他要研究变化本身。

那么,什么是变化本身?回首我们不算漫长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自己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有的变化是好的,有的变化是坏的,坏的事情让我们后悔,每当我们后悔的时候就会反思:事情是怎么到了这一步呢?人生何以至此?当你这么追问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对变化不解,你对变化有困惑:我的人生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这样的呢?豁达的人会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者,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但是总有人想要寻根究底,找出原因。其实我们对宇宙、对自然、对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发出同样的疑问:世界,何以至此?宇宙,何以至此?这变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柏拉图也研究经验世界何以至此的原因啊,理念世界不就是经验世界的理由和根据吗?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因吗?没错,柏拉图的确认为理念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模仿的原型和追求的目的,但是在柏拉图的理念界与现象界之间始终隔着一道鸿沟,他并没有在二者之间真正建立起关联。亚里士多德不一样,当柏拉图弃经验现象于不顾、专注于理念世界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却开始拯救现象,他总是试图回到现象世界,从真实的感觉出发,对事物的变化和运动提出种种卓越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