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中有三个阶层——护卫者、武士、生意人,灵魂中也有三个元素——理性、激情和欲望,它们正好形成对应的关系。所以答案很明显,唯当理性、激情与欲望这三个元素“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的时候,灵魂才是健康的、和谐的和正义的。说得更加明确一些,只有当激情和欲望都服从理性的领导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内心平和。相反,当激情或者欲望反过来主导了理性,我们就会感到内心的冲突和撕裂,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危害。
有一个成语叫作“天人交战”,每到深夜饥肠辘辘的时候,就是我们“天人交战”的时刻:吃还是不吃眼前这块蛋糕,这是一个问题。理性告诉我:“你需要减肥,你已经三高了!”可是欲望呢,却在大声地呼喊:“管他呢,及时行乐吧!”当然,这时候没准还有第三个声音在愤怒地说:“你这个贪吃鬼,吃死算了!”这个声音不是别人,就是激情。
我们无法深入地探讨柏拉图灵魂三分的学说。大致说来,欲望更接近于动物性的冲动。激情是灵魂中使我们感到愤怒的那个部分,初看起来它与欲望更加接近,但其实常常与理性一起反对欲望。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苏格拉底举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例子——有一个人经过刑场的时候,发现那里躺着几具尸体,他想要看尸体,但内心又害怕又嫌恶,于是他就把头蒙了起来,可终究按捺不住欲望的力量,他张大眼睛冲到尸体跟前,愤怒地骂自己的眼睛:瞧吧,你这个坏家伙,把这美景瞧个够吧!苏格拉底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愤怒有时恰恰是与欲望作对的东西,它让我们产生正义感,对于做错的事情心生愧疚和歉意。至于理性,它的功能与护卫者一样,护卫者照看整体城邦的利益,理性则关注整个灵魂的利益,理性和护卫者一样,最主要的德性就是智慧。
苏格拉底打了一个比方:人的灵魂就像是三种形象的结合体,欲望好比是一个多头怪兽,激情有如狮子,而理性就像是人。为了让灵魂内部保持和谐,人就必须要主宰一切,尽力地让狮子成为自己的盟友,一起驯服那个多头怪兽。如果放纵狮子和多头怪兽,那就会导致它们相互残杀直到同归于尽。苏格拉底说,那些主张“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过得好”的人,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一直在强调哲学王“应该”统治城邦,理性“应该”管理灵魂,一旦实现了哲学王的统治,城邦就是正义的城邦,一旦实现了理性的管理,灵魂就是正义的灵魂。可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生意人和武士为什么要服从哲学王,理性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驯服激情与欲望的?那个一直在旁观、再也没插话的色拉叙马霍斯为什么要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
其实,秘诀仍然是教育!在《理想国》第七卷一开篇,苏格拉底就通过著名的“洞穴比喻”给我们讲述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之间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