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亡

时间:2023-11-30 01:09:03

在探讨完形而下的理由之后,现在我们来重点探讨形而上的理由,作为哲人,这是苏格拉底勇于赴死的根本理由。

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亡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指出,普通人把死设想为最大的不幸,但是在他看来,死的降临是一种福气,而且他有充分的理由这样认为。苏格拉底说,在以前进行讨论时,神的声音经常会突然打断他。但是在整个申辩的过程中,神的声音一直都没有出现,这意味着神认为他做的是对的事情,而且会带来好的结果,否则神就一定会阻止他。

这个理由非常私人,它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所以,为了说服他人,苏格拉底还在《申辩篇》里提出了另外两个理由来说明死并不可怕。

第一种可能是人死之后,灵与肉俱灭,从此一了百了,对一切事情再无知觉。苏格拉底说如果死就像是这样,那简直可以称之为“福气”。因为没有哪个夜晚能比安睡无梦更美好、更幸福。初看起来,这个理由很吸引人。我不知道读者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我在很小的时候,有过多次“一夜无梦”的经历,每次醒来都神清气爽,感觉无比美妙。可是我并不认同苏格拉底的这个论证。之所以觉得“一夜无梦”是件美事,前提是你能够醒来,然后再去“回味”“一夜无梦”的美妙。如果灵与肉俱灭,就意味着灵魂再也醒不过来,失去了“回味”的机会,到底是“一夜无梦”还是“一夜噩梦”,又有什么分别呢?

事实上,苏格拉底也不认为人死之后,灵与肉会共同毁灭。古希腊人普遍认为灵与肉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彼此可以分离。比如荷马在《奥德赛》中就曾经这样写道:人死之后,灵魂并不随身体的死亡而消失,而是“如梦幻一样飘忽飞离”。

苏格拉底设想的第二种可能性正是如此。人死之后,灵魂与肉体分离,但是灵魂并不会从此凋零,而是从这个世界移居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灵魂将会遇到米诺斯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赫西俄德和荷马这样的著名诗人,灵魂可以与他们提问、交谈和争论。苏格拉底说,这道难不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我认为这个说法更有吸引力。这就好比是去参加一场向往已久的party,一道出席的人里面包括很多你崇拜多年的偶像人物,而且这场party永不谢幕,你能不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跃跃欲试吗?

可是说到底,以上两种可能性都只是推测而已,虽然很有文学的想象力,但它们既不是关于死亡的知识,更缺少足够的哲学味儿,因此还是不够过瘾。所以我们还要继续介绍中期对话录《斐多篇》里的观点。学术界普遍认为,《斐多篇》中的很多观点极有可能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在阐释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不打算纠结于这个问题,而是直接探讨剧中人物苏格拉底是如何处理灵魂不朽这个主题的。

杨绛先生在88岁高龄的时候翻译了这本对话录,她在百岁访谈时曾经这样说道:“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准备回家。”如果我猜得没错,这个说法应该受到了《斐多篇》的影响。因为对苏格拉底来说,肉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羁绊,总是在给灵魂找各种麻烦,一会儿饿了,一会儿渴了,一会儿想要这个,一会儿想要那个,总之,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恐惧,以及种种幻想和愚妄的念头。苏格拉底说,因为整天忙于供养肉体,我们无暇关注哲学,每当稍有一些时间来研究哲学,肉体就总是打断我们的研究。因此,只有在死亡降临之际,也就是灵魂与肉体彻底分离之际,灵魂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渴望已久的智慧和知识。

苏格拉底说,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亡。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哲学家每天都在变着花样地玩自杀游戏,事实上,苏格拉底明确表示,自杀是被禁止的,因为神是人的监护者,人则是神的财产,在未经神允许的情况下,人是没有资格处置自己的生命的。所以说,哲学家练习死亡的意思就是哲学家一直在练习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既然如此,当死亡真的到来之际,哲学家就不应该心慌意乱。苏格拉底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临死的时候惶恐不安,他就一定不是爱智慧者,而是爱肉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