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时间:2024-12-03 11:17:08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尽可能同情地理解“无人有意作恶”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番道理虽然深刻,但与日常的道德直觉相差还是很远。以那些腐败分子为例,作为党和国家多年教育的干部,他们当然知道“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个道理,但是在面对江诗丹顿和爱马仕的时候,他们就是会意志薄弱,难以自制。这样的人可不是因为脑子坏掉了,而就是良心坏掉了。

亚里士多德: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亚里士多德批评苏格拉底,认为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样一来,就取消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因此也就取消了激情和性格对人的影响。说得直白一些,少数时候理性是欲望的主人,多数时候理性是欲望的奴隶。人性并不是天然向善的,在那些又蠢又坏的人当中,多数不是因为太蠢了所以才会变坏,而恰恰是坏得肆无忌惮,才会显得格外愚蠢。

亚里士多德说:“知道公正的人不会马上变得公正。”这句话特别有道理,这就好比能够背诵“八荣八耻”的人不会立刻成为有耻且格的人;要把“舌尖上的知识”变成“行动上的知识”,既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所以,亚里士多德才会说:“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做”,也就是行动和实践。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不说“每天反复说的事情造就了我们”呢?这是因为“拥有知识”不等于懂得“使用知识”。《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者,她博闻强记,知晓天下武术的所有精华,但是却手无缚鸡之力,就是因为在“拥有知识”和“使用知识”之间,缺少了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实践。同样的,整天高谈阔论礼义廉耻的人,也不一定真的就在生活中遵守礼义廉耻。

回到前面举的烟民例子,他给自己提供了很多合理化的理由,其实很可能都只是借口而已,很可能他在心里根本就不相信这些借口,他就是百分百的“不能自制”。人在这方面真的是“万物之灵”,我们总是非常容易地原谅自己的错误,而且非常善于给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

不久前,一帮朋友聚会,有一位老烟民再次宣布:我要戒烟了!结果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大家连翻白眼的力气都不想使。言行太不一致,以至于使人对其言论彻底丧失信心,这是不能自制者的普遍下场。

在私人生活中的言行不一,那还只是小德有亏,大家顶多觉得这个屡戒屡吸的老烟民是一个笑话;在公共生活中的言行不一,那才是大问题,尤其是政治人物的言行不一,那可是流弊无穷。当年国人就常以“好话都被他说尽了,坏事亦被他做尽了”来笑骂汪精卫。然而恰如燕京大学的教授张东荪所言,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言行不一致却不止汪氏一人。这个风气一开,极容易传染”,到那个时候,不只是政治人物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会上行下效,竞相模仿,一旦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就会对宣传性的言论彻底丧失信心,视若无物。

在结束这一讲之前,我想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苏格拉底是个理性主义者,他强调知行合一,如果知行不一,那一定是知出了问题。而亚里士多德是个经验主义者和常识论者,他同样强调知行合一,如果知行不一,很可能是行出了问题。你会认同谁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