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德性普遍定义的必要性

时间:2024-12-03 11:17:05

那么,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对伦理学的概念下普遍定义?这是因为,如果仅仅是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德性,就会出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问题。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私人小偏好,比如说,我喜欢吃榛子味的冰激凌,我觉得只要是笋怎么烧都好吃,我喜欢看曼联队的球赛,读人物传记。这些都是私人世界里的事务,你可以跟我辩论榛子味的冰激凌一点都不好吃,但是,谁对谁错都无所谓,因为这只是口味不同。可是一旦我们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就不能仅仅诉诸私人的小偏好,认为谁对谁错都无所谓。比方说,你觉得外来务工人员不遵守交通规则,群居房有可能导致火灾隐患,所以应该立即马上把他们赶出北京城,越快越好,那我就要跟你辩论辩论——你这么想为什么是错误的和不正义的。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能说,这是我所认为的正义,那是你所认为的正义,所以无所谓对错与好坏。这时候我们就要试图去寻找正义的普遍定义到底是什么。

寻找德性普遍定义的必要性

古希腊人不像现代人,他们没有什么私人领域,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公共事务,一旦没有是非对错的标准,可不得天下大乱?所以,苏格拉底试图在伦理问题上寻找普遍定义,根本的目的是要重建雅典的道德秩序。

最后,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到底有没有找到德性的普遍定义呢?这么说吧,苏格拉底跟美诺你来我往讨论了半天,最后的结论是,德性是神赐给我们的,但是关于德性到底是什么?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对于这个回答非常失望?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想一想:苏格拉底最大的标签就是“自知其无知”,所以,在早期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常常是只破不立,对所探讨的主题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相反,会展现出不知所措的茫然(aporia)。《美诺篇》虽然是中期对话录,但依然保留着不少早期对话录的痕迹。

苏格拉底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给出答案,或许他就是想要现身说法,告诉世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因此,人类对于理性的限度要保持足够的敬畏和谦卑。

有位古希腊哲人曾经说过,在做完哲学演讲之后,如果下面的听众对我热烈鼓掌,我首先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好的哲学著作和好的哲学课堂就是这样,在结束的时候,听众的表情应该是满腹狐疑和神色不定的,这种若有所思、似有所得的感觉,才是哲学思考(philosophizing)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