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存在”与“非存在”

时间:2024-12-03 10:44:05

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一样,都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大神级人物。如果说赫拉克利特强调变化的重要性,那么巴门尼德强调的就是不变的重要性。

巴门尼德:“存在”与“非存在”

大家还记得巴门尼德的老师克塞诺芬尼,他想要寻找那个不动的唯一神,巴门尼德不完全同意老师的观点,他也要寻找那唯一的不动者,但却不认为它是“神”,而是“存在”。

我们先来读一下巴门尼德最著名的一段话:

“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通向真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这段像是绕口令的话究竟在说些什么呢?它有两个关键词:“存在”与“非存在”。

网上很流行说“存在感”这个词,朋友聚会,有的人存在感强,有的人存在感弱,这都很好理解。如果沿着这个方向往下想,我们可以问这么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谁的存在感是最强的?或者换个说法,在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我们在“哲学的起源”这一讲中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非存在”呢?前两天我拿这个问题问过布谷,我问她:你觉得什么是“非存在”?她想了想,说:“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的东西。”你想啊,如果你研究一个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找不到的东西,那能研究出什么结果呢?所以巴门尼德说:以“非存在”为研究对象,那走的就是“意见之路”;反过来,如果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甚至是在研究“最真实的东西”的学问,就是在走“真理之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巴门尼德来说,“非存在”不仅包括“在这个世界找不到的东西”,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非存在”还包括这个纷纭复杂、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到的绝大多数东西,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爱情和亲情、资本主义制度还有社会主义制度,所有这些现象世界中的东西,因为都是有生有灭的,所以都不是那个最真实的存在,哲学家也不会把它们作为研究对象。

说到这里,你可能意识到了,巴门尼德其实跟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要寻找那“一切是一”的那个“一”,只不过他们每个人给出的回答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