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工智能相比较,人类所拿手的领域才会愈加凸显。
例如天气预报。最初一点点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变成电脑也无法预测的复杂情况,这就叫做蝴蝶效应。天气就是其中的一种,政治方面的判断也与此类似。而像这样在相互纠葛交错的要素集合之间进行决策,似乎还是人类更加擅长一些。
又例如创造性。如同前文所述,人工智能的创造性与人类的有很大的分歧。所以我们才说,人工智能的判断有着作为第二意见的可能性。可是,要说人工智能的成果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否有创新性,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在第三章,我们会详细描述能通过计算过去画家的数据,完全模仿画家笔触的人工智能。类似的人工智能,在作曲界也已经登场。在人工智能有可能创造出艺术品的如今,我们不禁想要探讨,人类的艺术活动是否真的具有创造性,真正的创造又是指什么?
创造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99%的创造是将已经存在的事物,以全新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人工智能擅长的领域。
可是,余下的1%或者0.1%也是存在的——这种创新就如突然变异一般,从空无一物诞生出开创性的创造。
在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或对谈中,我曾提到过:“人工智能无论怎样进化,都无法创造出船梨精来。”
虽然我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但船梨精的诞生不正是一种开创性的革新吗?而这种创造行为,似乎是人类才擅长的领域。
不过,在将棋界这样的圈子里,这种崭新的主意却并不会让人觉得惊艳。因为一旦看的人认为“这不是用电脑分析才找出来的嘛”,就不会单纯地觉得了不起了。
实际上,在率先普及人工智能的国际象棋界,自打进入21世纪以来,就没听说过有什么高妙的棋招是人类凭借自身力量探索得到的。无论是哪一个GM(Grandmaster,国际象棋最高称号),都理所当然地在检查阶段使用电脑。不过这样一来,象棋界可能就无法产生类似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感人故事了。
当人工智能对人类进行辅助,而人类通过人工智能来学习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时,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人类在行动时,是不是会像是拥有了一个超级头脑呢?
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曾表示,现代社会是以人类智商不超过100为前提而设立的。茂木先生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工智能的智商达到4000,社会会是怎么样的?到那时候,社会的形态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果,智商4000的人工智能可以像外置硬盘或者智能手机一样让我们随身带着走……
当然,这只是对于人工智能可能会引起的变化的思考实验之一,有些科幻的成分在里面。但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令人深思的课题。
人类应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为了寻求这个答案,我自身也在不断地思考。诚然,我还没有找到正确答案。可是,通过对电脑将棋界发生的事情的所见,以及在NHK特别节目采访中的所闻,我想,我多少正向正确答案的方向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