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黑格尔,大家一定不陌生,哪怕是没有读过哲学史的朋友,也知道这个名字。在生活中,我们也听到过很多黑格尔的名言,比如,“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对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话穿越了几百年,在现代社会同样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震撼。无疑,黑格尔是伟大的,他和康德一样都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级的人物。但黑格尔和康德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
从康德的三大批判的论说中,可以领略到他对人的终极关怀,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的二元划分是他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康德的分析和论证是清晰而细致的,虽然晦涩至极,但逻辑相当严谨而周密。
但黑格尔不同,他显得更加大手笔,他对前人的哲学采取的是一个大综合的手法,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他更愿意站在一个制高点去看以往的哲学发展,因此他的哲学表现出了一种恢宏、大气的风格。他的哲学体系似乎要囊括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所有的一切都在黑格尔哲学这里得到体现。我们看到的现实也不过是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的一种演绎罢了。只有黑格尔,才能够真正抓住这一切的精髓。
在某种程度上,黑格尔是狂妄的,也是霸道的,他似乎像英雄一般,在向这个世界发出呐喊,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就像我们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感觉一样,黑格尔哲学就像那不断叩响的命运之门的声音,无不在刺激着每一个人脆弱而敏感的神经。
这就是黑格尔的价值所在,他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者。那么黑格尔到底提出了什么思想,具有如此大的震慑力?
这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绝对静神
黑格尔一生中总共有四部主要的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纵观他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也是一个绝对的唯心主义者。所有哲学的落脚点都在一个关键词——精神。这个精神还是“绝对精神”,他的整个哲学也是一趟深邃的精神探险旅行。
人类的精神是什么?世界的精神是什么?绝对精神是如何发展和演进的?世界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阶段?蕴含着怎样的辩证统一?
这些,就是黑格尔要去探寻的,他试图建立的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这个体系也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他试图去解释世界万物的种种现象,以及隐藏在这背后的本质规律,并试图把所有的本质都集合在一起,在他的正、反、合的辩证法中,呈现出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状态,但这一切又都是一个整体,绝对的精神就是这么一个整体的存在。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绝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人主观的一种精神,比如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黑格尔探讨的是客观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问题。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所有事物的更替、发展和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个“绝对精神”就好似一个剧本,这个剧本就是“绝对精神”编排好的演员和剧情的一个不断发展的综合体。但这个剧本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物,角色的矛盾冲突和剧情的展开也是随着剧本自身的发展而慢慢展开的。这个剧本好像是一个没有编剧主笔的剧本,剧本里剧情的发生全靠自身演绎和发展,这个过程是自发性的,但又呈现出逻辑的状态。
但我们知道,剧本停留在一个概念的状态,还是剧本,还没有变成真实的舞台剧或者说没有变为现实。剧本变为现实的过程,要实实在在地去演,这就是一个真实世界的发展过程。真实世界的发展,是具有一套逻辑的,不是盲目去演。但这个剧本演给谁看?有观众吗?没有观众啊。这个剧本,这个“绝对精神”的演绎过程,是世界演给自身的过程。自己就是观众。自导、自编、自演,然后自己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剧情不断推进,演员的演技也在不断提升,这其实也是世界的发展不断推进和世界自我发展的过程。
再深入挖掘一下,这个剧本是一个没有编剧的剧本,说明什么?剧本里剧情的发展本身就构成了剧本自己,你不是站在一个编剧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剧本,而是站在剧本本身的角度去理解这出戏。
这让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如果按照传统思维,编剧是一个主体,剧本是一个客体,编剧怎样编写剧本,主动权在于编剧本身,编剧对剧本的理解和拿捏,也完全是站在编剧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的。编剧和剧本就是一个二元的设置。
传统哲学特别是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以来,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从“我”这个角度去理解的。世界被划分为两个,一个是“我”认为的世界,就是意识的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物理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对这个世界本质的探索,都是先承认了世界本身是有规律的,而后我们再去探索这个规律是什么。这是一个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
近代的认识论就是这样的一个路数。唯理论和经验论,尽管它们的纷争很大,但有一个前提是不变的,先承认了我和这个世界的二元对立,人和世界是主体和客体,是思维和存在的二元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探讨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尽管到了康德那里做了一个调和,但康德仍然是二元论的,依然是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的一个二元设置。康德虽然承认了意识的能动性,也就是认识形式的能动性,但并没有承认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康德仍然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去考察客体对主体的符合的。
但到黑格尔这里就变了。剧本已经没有了编剧,剧本本身就是自身的编剧,编剧要做的那些工作已经融入剧本本身里了,不需要再设置一个外在的编剧去编写剧本了。在主客关系的认识层面,主体是客体的一部分,人是世界的一部分。黑格尔是站在了一个客体的角度,站在了一个世界的角度去看问题,不再仅仅是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看了。
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只是世界通过人达到的一种自觉状态。世界就成了一个大世界,一个大整体。世界的一切发展都有自身的原理,都有自身的演绎过程,都有自身的逻辑。那么这个逻辑的内核是什么,或者说根本的原理是什么?就是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
刚刚我们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帮助大家去理解“绝对精神”的内涵。我们会发现,“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体,也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绝对精神”也蕴含着自我发展的辩证法的思想。当然,“绝对精神”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不是凌驾于世界的,而是内化在世界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中的。
所以我们能感受到,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确实有一些狂妄了。他把话说绝了,所有的事情都说完了,都囊括其中了。自然界、人类的发展、历史的发展、精神思想的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演绎的过程。
这其中又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辩证法的发展之理——正、反、合,在对自我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中,自身发展起来了,自身也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了。于是,就呈现出了这么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有一种观点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哲学发展史的完成,也是古典哲学的一种终结。因为黑格尔是站在一个历史的维度去看待哲学的发展的,他是要把前人所有的哲学思想汇成一体,从整体上去考察哲学是什么。某一个阶段的哲学有价值,但也有局限性。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把所有哲学家的观点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去观照哲学思想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哲学。
后面的哲学思想总是对前面的哲学思想的一种发展,所以哲学发展到最后就到哪里了,就到达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往的传统形而上学探讨的都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属性,而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挖掘,发展到最后就在“绝对精神”里找到了归宿。
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便是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绝对精神”或者说这个真理就是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某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思想,这是不是真理?这不是。真理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真理是全体,只有把所有的哲学思想,把哲学史串联起来后,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全貌,这才是哲学的真理。
所以,我们确实感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恢宏大气。黑格尔是集大成者,因为他把一切都囊括进去了,把过往的思想发展都囊括进去了,哲学到这里就好像发展到了尽头一般。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作者克罗纳说:了解黑格尔就是看到绝对不能再超过黑格尔。如果还可以有一个“后黑格尔”,则必须做出新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