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强调一点,理性本身的这三个理念是不能被认识的,康德把它们划分在了自在之物的领域。你无法探究清楚“灵魂是什么,宇宙是什么,上帝是什么”。这是一个你无法用知识、用规则、用条条框框的论证得出的结论。
你能用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去说清楚灵魂是什么东西吗?不能。
你能说得清宇宙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吗?不能。
你能说明白上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吗?不能。
这时问题就来了。自古以来,人们有一种倾向,有一种秉性,就是特别乐意去探究“灵魂”、“宇宙”和“上帝”到底是什么,而且还把这些理念当作一个客观的对象去加以认识,这就出现问题了。
在康德看来,“灵魂”、“宇宙”、“上帝”不是现象界的领域,不是经验的领域的对象,这些理念只是一种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当你把理想当作了现实,把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性后,并试图把对理念的认识当成一种科学研究时就出现了问题,就产生了理性的先验幻相幻相是什么?就是有点不真实的意味,蒙上了一层什么,若隐若现的,并不是本来的面目。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直以来就是要去探寻宇宙背后的那个本质规律是什么,去探讨存在之为存在是什么。这正是把不可认识的理念当作了一个可以去认识、去探索的对象,把理想的理念当作现象界的研究对象去研究,理想的理念变为了理性的幻相,然后去探寻这个幻相的真相是什么。康德认为,这就是理性带来的消极意义。产生先验幻相,这也揭示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为什么说去探究这个理性的理念问题就会出问题?我们知道,人们在思考这些理念时,除了范畴这样的判断工具外没有别的工具了,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知性范畴运用到理念上面,去探究理念的范畴问题——是否存在,有什么因果关系,等等。而知性范畴的运用又只能在现象界,一旦越界,一旦超越经验的范围,当知性范畴运用到理性的理念时,这就违背了康德的认识论原则。范畴运用在经验范围外的领域,是一种非法的运用,就会导致错误——先验幻相的出现
理念是根本不能被当作认识对象加以认识的,但理性有一种自然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情不自禁的、身不由己的,就是要去超越经验的范围,人不自觉地想要去认识那个神秘的领域,这个领域是什么?就是形而上学的领域。
换句话来说,先验理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三个理念本身就像是远处的灯塔,若隐若现地在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但你非要攀登上这个灯塔去一看究竟,去看看这个灯塔的材质是什么,发光的原理是什么,这时就出现问题了。先验的理念——灵魂、宇宙和上帝——变为了先验的幻相。你又把这种幻相当作一种可以追求的现实对象。传统形而上学的套路就是这样,康德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
那么知性的范畴运用到理性的理念(灵魂、宇宙和上帝)后,会造成哪些具体的错误呢?这就涉及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的幻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