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
“先验”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先验的知识和先天的知识进行比较来理解。
先天的知识,这个很好理解,就是相对于后天的经验知识而言,在经验之前的知识就是先天的知识,比如形式逻辑、数学的公理、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就是一个公理,不需要你后天经验到而是先天就存在的知识,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还有“万有引力定律”,这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先天的知识,无论你是否经验到,这个定律都是存在的。
而先验的知识呢?首先它也是先天的,也是在经验之前的。但先验知识是讨论先天知识如何可能,是讨论先天知识的先天性的知识。比如在形式逻辑中,形式逻辑成立的可能性的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形式逻辑才说得通?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先验的知识。再比如,数学的公理问题“1+1=2”,“1+1=2”在什么情况下或者说满足了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后,这个命题才成立呢?这就是先验的知识要去讨论的。
先验的知识,探讨的是先天知识成为可能性的那个形式是什么。在数学里面,那个先天的东西是什么,让数学成为可能;自然科学里,那个先天的东西或者先天的形式是什么,让自然科学成为可能;形而上学里,那个先天的东西是什么,让形而上学成为可能。于是,相应就有了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和先验理性论。
这个“先验”就是去探讨感性、知性和理性中那个先天的形式是什么,这些先天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应用到经验对象,这些对象符合先天的形式,从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
先验感性论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对感性概念的理解和对感性的先验性的理解。
先来说感性的概念。
什么是感性认识?大家用常识去理解,感性认识就是你直接感受到的一种体验,你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感性认识,是你在经验后产生的一种认识。当然,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对感性的认识。
但康德认为,感性是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
这句话最终的落脚点是什么?是能力。是什么样的能力?是一种接受的能力——接受刺激的能力。
对象是什么?是外部对象。但这个外部对象不是实实在在看到的那个对象,而是在不可知领域的那个自在之物。也就是说,感性认识的过程:首先外部对象,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刺激了我们的感官,然后我们的感官产生了对这个自在之物的反映,这个反映就是我们感官所获得的表象。这就是感性的认识过程。
举个例子,你看到的一朵花,其实是在花背后的自在之物刺激了我们的眼睛后,我们的眼睛里呈现出来的对这个自在之物的一种表象。
我们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什么?获得一朵花的现象,获得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质料,是现象的质料。质料很好理解,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是不是说,关于这朵花的现象仅仅只有经验的质料成分呢?如果我们用常识理解,你会认为没错!看到的这朵花,就是一朵实实在在的花,就是实实在在的质料。因此感性认识就只有质料的层面了,这是经验到的内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了。这是我们常识的思维,或者说是传统的知识论的思维。
但康德就不认同了,他有一个重要的发现,这也是他独特的地方。康德认为,在我们感性直观里的这一个个现象,不仅仅包含了后天的经验内容(质料的部分),也包含了某一种先天的形式,这种先天的形式使得这些现象的杂多能够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从而表现为一个综合的东西出来——一朵花的现象。当然,这朵花的现象不再是这朵花实实在在本身,也不是单纯的仅仅是指这朵花的自在之物,而是被一种先天的形式掌控着,后天的经验被统摄在这些先天的形式之下,而后形成的一个综合的物体,既具有先天的形式,也具有经验的新内容。
这就是康德的不同之处,把先天的知识拿出来说事儿了,所以他要去探讨的就是这个先天的知识为什么能够与后天的经验内容相结合,这种可能性是什么?
这就涉及了感性的先验性的探讨。
感性也是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感性中的这些形式是不依赖于后天的经验杂多的,是具有独立性的,但这些先天的形式又构成了后天经验内容的一部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先天的形式起了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先天的形式,就无法获得感性的知识,这些先天的形式构成了后天经验的先决条件。
那么,感性的先天的纯形式是什么?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