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三大批判讲了什么

时间:2023-11-29 13:59:02

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属于康德的理论哲学的内容,也是认识论哲学。认识论,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人怎样认识世界,知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些就是认识论要探讨的话题。在第一批判里,康德通过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展开了他的哲学论述。

康德:三大批判讲了什么

康德:三大批判讲了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

“批判”在这里不是完全否定的意思,而是带有一种审视和考察的意味,用一种反思的精神去考察人类的纯粹理性问题。人类的理性能力是什么,适用的范围是什么,理性在纯粹的形式下如何建立起知识,什么是可以认识的,什么是不可以认识的?康德提出了他的先验哲学,这也正是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通过对认识的三个环节——感性、知性和理性进行考察(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康德提出的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和先验理性论),最后要寻找到一个答案——先天综合知识何以成为可能,从而建立起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理性的考察,从而努力去探究人可以知道什么的问题。

可以说,康德在第一批判考察的是人对现象界的认识,现象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同时康德还划了一个界限,设置了一个“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不能够被认识的,这是实践的领域,是信仰的领域了。

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探讨的是实践哲学的问题。实践领域是什么?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行为领域,康德要去寻找的是人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当然这里的“批判”仍然是考察的意思,去考察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以纯粹的实践理性作为标准去衡量各种行为,从而努力构建一种道德的形而上学,遵循着道德律,去找到那个至善的生活方式——心中保持自由,对神灵有所敬畏。

有些东西不是科学知识能够规定的,不是通过推理论证就能得到的。实践准则、道德准则是什么?是人的发心动念,这个领域是自由的,纯属个人意愿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道德的准则,有道德的人会自觉遵守,因为遵守后能获得一种内心的快乐,达到至善的状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些人自己不快乐也要让别人不快乐。但对这样的人,你能怎么办?你无能为力,因为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你可以遵守这样的准则,也可以不遵守。遵守与否都不会对生活的本质产生影响,唯一影响的是你内心的感受,你内心对至善的向往。

所以,当有人违背了道德,也只能进行道德的谴责。而遵守了道德律,便可以让自己达到一种至善的状态,获得幸福、快乐的心灵境界。于是康德要做的,便是去找寻可以一以贯之的实践准则,去找到道德准则背后隐藏着的更为根本的原理。“你应该如此”——你应该珍惜生命,你应该遵纪守法,你应该尊老爱幼等,“你应该做什么”,这就是在道德的领域要探讨的。这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原理在支撑着这普遍的准则呢?这就是道德律的原则——普遍性原则、人性原则和自由原则,所有的道德准则都要遵循这三条才能称之为道德。

但是不是只要有了道德准则就能完全建立起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呢?不一定,因为人的局限性,人没办法完全认识到一个整体的全貌的实践法则体系,那怎么办呢?要诉诸信仰的领域,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康德为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

其实,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更贴近生活,因为这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关乎至善和幸福的状态。就像康德自己所说,“与此相比,理论的关注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第一批判可能有些烧脑,理论论证也很晦涩,但这为第二批判打下了一个基础,我们学到的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第二批判实践哲学才是对生活真正重要的意义所在。

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在前两大批判发表后出版的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判断力批判。

可以说,《纯粹理性批判》里认识的是现象界,《实践理性批判》探讨的是自在之物,这两个世界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如何让这两个领域联结起来呢?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判断力。康德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目的就是为了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因而这部著作可以看作是康德解释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一座桥梁。

在《判断力批判》中讲到审美的问题,比如美感是有共通性的,也是有普遍必然性的。拿一朵花来说,你看到一朵花会产生美的感觉,我也产生了美的感觉,他也产生了美的感觉,这说明什么?美感是有共通性的,这朵花让每个人都产生了一种美的感觉,那么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这就是《判断力批判》里要讲到的。人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了喜悦,但这并不是因为对象的特质,而是人本身就具有一种先天的判断能力。在审美活动中,人获得了一种自由与超越之感,人充分享受其中的快乐,这也正是人的情感维度的展开。

《判断力批判》在美学意义上通过对人的审美与情感维度的论述,表达出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愿景。

这就是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解决了三个问题:人能够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有什么期望,从而归结到一个终极话题——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