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
这是一个多么难回答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这个问题摆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回答?
人是世界的主体,人要吃喝拉撒睡,人有欲望,人是道德与自由、理智与情感的承担者,人也是矛盾体……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人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的世界。而这个问题也是康德,作为一个哲学家一直在追问的。你会发现,康德其实是一个很温暖的人,他的哲学包含对人性的关怀,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芒。
人是什么?在康德看来,这个问题被划分为三个小问题:人能够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
正是这三个问题,最终解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
大家第一次听到这三个问题,或许觉得这并没有什么,这三个问题不正是涵盖了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吗?你要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你要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你对未来的愿景是什么?这就是人生啊!
而康德的伟大,正是用哲学精妙的论证,来解答这三个问题。他最为著名的三大批判也正是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人能够知道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人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这是认识论层面的哲学。人能够认识什么?去考察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理性本身的运用范围是什么,哪些我们可以认识,哪些我们不能认识,知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人应该做什么
第二本著作《实践理性批判》要解决的正是人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这便走向了实践的领域。在我们日常行为中,能不能够形成一种实践的准则,一种普遍的法则,一以贯之呢?如果有,这就涉及道德层面的讨论了,这些法则就是道德律。
人可以期望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人可以期望什么,这是《判断力批判》要解决的。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是什么,以及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究竟是怎样的?通过对人的审美和情感的探讨,去找寻人类未来的期望和愿景。
这就是康德三大批判,讲的就是知、情、意的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是“知”,《实践理性批判》是“意”,而《判断力批判》便是“情”。综合起来,便归结到一个终极的问题——人是什么,人要知道什么,该怎么做,人的审美和情感有哪些。
这就是康德的非凡之处!他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以往的哲学家是在搞思辨的、技术性的学术,是在玩儿一种复杂的智力游戏,通过缜密的论证得出一个观点,并深深享受着逻辑和文字游戏带来的快感。
但康德不是!康德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他超越了以往哲学家的境界,哲学不仅仅是在进行逻辑的推理和论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哲学进行生活的追问,他把哲学当成一种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当成一项道德事业,这个境界就不一般了。虽然康德哲学晦涩难懂,但最后确是柳暗花明的,指向的是一个终极的关怀——人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康德逝世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人喜欢研究康德的原因。因为康德研究的是每一个人都特别想探究的,但又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探究清楚的一个问题——人是什么。每一个爱智慧的人面对这个话题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心向往之。
康德有一句名言,大家耳熟能详:“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抬头仰望星空,低头俯视自己的心灵。这就是康德!
他关注头顶上的星空,这是从自然的维度来说的,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指大自然,而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对世界的认识等。康德关注自然的规律,讨论自然的法则问题。
低头俯视自己的心灵,这是从一个自由的维度来说的。这个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指人应该怎样生活的法则:人应该诚实,不应该说谎,人应该尊老爱幼,应该多做善事,等等。从“应该”层面去讨论的,就是人内心的道德法则。
“人是什么”是康德一生关注的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