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我们总共介绍了五位,培根和霍布斯是早期的经验论者,但经验论正式的发展时期是从洛克开始的,所以我们重点梳理后面的三位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从整体上来说,经验论的内容主要就是探讨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经验论的认识论内容,一个就是经验论是否彻底的问题。
我们把这两个方面贯穿到三位经验论哲学家的理论中。大家可以结合逻辑图来理解。
洛克的哲学脉络
我们先来看洛克。洛克的经验论可谓是比较系统了,他的经验论就是在探讨知识的来源问题和观念的分类问题。他首先从批判天赋观念出发,提出了“白板说”。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什么都没有。心灵上的印记来自外在的经验。
于是他提出了经验的双重来源,一个是感觉,一个是反省。感觉经验是外物刺激后产生的感觉,反省经验是内心活动产生的经验,感觉和反省构成了简单观念。简单观念又分为了两个性质的观念:第一性质的观念是事物的广延的观念,比如形状、大小、长宽高等等,这是客观的角度;第二性质的观念是事物的色香味的观念,这是一种主观的角度。
而后,一些简单观念经过组合、整理和加工就形成了复杂观念。复杂观念又分为了三种:样式、关系和实体的复杂观念。样式很好理解,“十二个为一打”,这是一个样式的复杂观念,也就是关于事物是什么样式,有着怎样的组合等这样的观念;第二种就是关系的观念,因果关系、夫妻关系等这样的观念;第三种就是实体的观念,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这些都属于复杂观念。
洛克的经验论问题就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他认识世界的方法,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感觉和反省经验而来的,形成简单观念,然后再形成复杂观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这期间运用的方法,就是从经验出发,通过归纳总结而得到知识。
这样的方法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呢?他的经验论原则并没有贯彻到底。什么叫贯彻到底?就是只相信经验,别的部分(推理的部分或者天赋的部分)一概不相信。但洛克并没有做到,这就表现在他对实体的承认。他承认了物质实体,观念的背后得有一个附着物,也承认了精神的实体,因为从简单观念到复杂观念的过程正是一个心灵中某种天赋的推理能力在起作用。所以洛克的经验论是不彻底的,甚至说是半途而废的。
而后,便是贝克莱。
贝克莱在洛克的基础上将经验论朝前发展了一步。他当然也是遵循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只不过他走了一条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这跟他的宗教信仰有关。反对无神论,也是为其宗教信仰辩护。
在认识论层面,贝克莱提出了“物是观念的集合”和“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个观点其实有着一前一后顺理成章的逻辑关系。
贝克莱的哲学脉络
“物是观念的集合”,意思就是贝克莱把物看作是观念集合的产物。比如说苹果,“红色的、圆的、硬的”等这些感觉观念集合后,给它命个名叫苹果,这就是“物是观念的集合”。
那么,一切物质都是观念层面的,要说物是存在的,其实就等同于说观念是存在的,而观念要如何说明其存在?只有在心灵中被感知到后,才能说其存在,最后就推导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是否存在,判断标准便是在心灵中这些观念是否被感知到。
可以看到,这个逻辑就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
贝克莱仍然是强调从经验出发的,只不过他认为经验的来源不是外在的物,而是心灵。他否定了物质实体,否定了洛克的那一套关于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理论,也不承认在观念背后有一个附着物,他否定了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承认经验的来源只有一个——心灵。一切的经验都是从心灵而来的。
贝克莱在经验论是否彻底方面比洛克稍微向前走了一步。因为他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存在,而洛克并没有。
虽然他否定了物质实体,但他保留了精神实体,对心灵和上帝这两个精神实体,他仍然是持肯定态度的,不彻底性就在这里。因为心灵和上帝的实体,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直觉的神秘和推理的成分。
以上就是贝克莱的内容。
最后,走向彻底的经验论的哲学家便是休谟。
休谟的经验论问题从两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是经验范围内的“知觉论”。这块儿探讨的就是经验范围内如何认识知识、知觉的分类等问题,这个其实和洛克那块的内容大同小异。休谟认为知觉是呈现在心灵中的任何东西,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是知识的最原始的来源。从感觉印象通过留在心中的复本到反省印象,而后印象又形成观念,这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的过程。
既然知识是从感觉印象而来,那么感觉印象又从何而来呢?这就涉及经验范围外的领域了,也是休谟的第二个维度。
休谟认为,对感觉经验以外的内容是不可知的,持有的是怀疑论的观点——关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他既不承认其存在,也不承认其不存在。这就是休谟高明的地方,休谟不像洛克也不像贝克莱那样,要么承认要么不承认,他是既不承认存在,也不承认不存在,对其持不知道的态度。这个观点就是休谟的贡献,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后,我们讨论了休谟对因果关系认识的怀疑,他颠覆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问题,他认为因果关系只不过是一种主观性的习惯联想罢了。
休谟的哲学脉络
休谟的经验论是否彻底呢?当然,休谟是最彻底的。因为他只承认经验范围内的内容,对经验范围外的领域决不妥协,持有不可知的态度。
通过对知识的分类问题,我们知道了经验论的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只有新内容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这必然使经验论走向一个死胡同,违背了认识论的原则,因为认识论的初衷是确立真理性知识,既要有普遍必然性,又要有经验内容。休谟彻底贯彻经验论后会怎样?必然推翻了这个原则,因为只注重经验内容,就不可能彻底保证普遍必然性。
以上,就是三位经验论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思想的大致脉络。我们可以看到经验论的一个发展轨迹,从不彻底到彻底的过程,极端贯彻经验论后又走向了一个死胡同。
认识论走向死胡同
近代理性主义时期主要就是探讨认识论问题。认识论的一个核心点或者说其任务是什么,就是如何确定真理性的知识问题。那何为真理性的知识?满足两点,第一要具备普遍必然性;第二要具备新内容,能够不断地扩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出现了两个理论派别:一个是唯理论,一个是经验论。
唯理论三位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他们的方法是从天赋观念出发,运用理性演绎确定知识体系。最后的结果便走向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独断论,知识只剩下逻辑的演绎体系,是纯形式的东西,虽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不具有新内容。
而经验论的五位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他们的方法便是从经验出发,运用归纳法确定知识体系。最后的结果便走向了休谟的怀疑论,只注重经验范围内的领域,对经验范围外的领域一概不妥协,持怀疑和不可知的态度,于是彻底的经验论使得知识就只剩下经验内容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这就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问题,也是各自发展到极限后走向的死胡同。初衷都是好的,但正因贯彻各自的理论反而违背了初衷。
面对这个问题,哲学该如何发展呢?有没有一种知识是既具有普遍必然性,也具有新内容的呢?这时,康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