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论哲学

时间:2023-11-29 12:39:04

唯理论我们讲到了三位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怀疑一切唯独没有怀疑“自己正在怀疑”,于是有了著名的论题“我思故我在”,这是他哲学的出发点。一切都怀疑了,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我”,如果不从“我”中走出来就会被憋死,那还如何去构建知识体系呢?于是,笛卡尔搬出上帝这个实体,一切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帝都可以加以解决。上帝这个概念在笛卡尔这里算是一个中介和跳板,从“我”这个精神实体中跳出来,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唯理论哲学

因为上帝是全能的,所以上帝创造了两个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两者是彼此独立的,于是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尔持的是“心物二元论”。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世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认识论做了一个铺垫,心灵和物体的彼此独立,也就为心灵世界这个观念层面的理性演绎做了一个准备。

笛卡尔认为上帝赋予了人天赋观念,他从天赋观念出发,注重的是观念世界自身的演绎,从而推导出无限的知识。

笛卡尔开创了唯理论,但并不是特别彻底,原因就在于他针对人的特殊性提出了身心交感说,虽然身心交感说一定程度上是笛卡尔为了弥补心物二元论在人身上的特殊矛盾,但身和心之间的互动,其实有一些经验的成分在里面。再加上笛卡尔“我思”这个理论起点,本身也存在着一种内省层面的经验,所以我们说笛卡尔开创了唯理论,是一个先行者但并不是那么严格和彻底。

笛卡尔的哲学脉络大致总结为以下这几点:

第一,他的理论起点是:由普遍怀疑得出的“我思故我在”。

第二,他的实体观,是一个心物二元论的实体观,又针对人这个特殊情况,提出了身心交感说。

第三,他的认识论,是从天赋观念出发,注重逻辑的演绎最后推导出知识,但唯理论又不是特别彻底。

在笛卡尔之后,出现了两位哲学家:一位是伽桑狄,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将精神物质化,二元论变为一元论,解决了笛卡尔的身心矛盾问题;另一位是马勒伯朗士,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将物质精神化,提出了偶因论,上帝不断地干预身心之间的关系问题,使两者协调一致。

斯宾诺莎可谓是发展了笛卡尔的唯理论。他的出发点是神,是自然。这个神呢,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概念,因而“神=自然=实体”。

重点在于对“神即自然”的理解。自然分为作为原因的自然和作为结果的自然。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是作为结果的自然,而那个作为原因的自然呢,就是一个终极的原因,这就是神,是实体,是一种永恒的秩序和规律,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改变,唯独这个终极的神,这个实体是不改变的。因而,这个实体是唯一的,而不是杂多的。

“神即自然”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观,这是一元论的观点。而后便引出了他的宇宙模型——实体的属性和样式。这也恰恰说明了心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斯宾诺莎提出了身心平行论。物质的属性和心灵的属性都在这唯一的实体上面,两者合二为一了。因此,心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变为了实体内部的自身的和谐问题,斯宾诺莎由此提出了先验协调的观点。身和心在实体自身已经先验地协调好了,这自然就解决了笛卡尔的心和物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认识论层面,斯宾诺莎是以“真观念”作为出发点,这个“真观念”其实就是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斯宾诺莎也是按照唯理论的路数,注重理性的演绎得出最后的知识。但正是因为身心平行论,观念世界完全和物质世界分离,两者不发生关系,这样也就完全抛弃了经验的作用,不像笛卡尔认为的那样,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还有一些交感。所以斯宾诺莎是更为彻底的唯理论者,可以说身心平行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认识论上面严格的唯理论。

最后讲到了他的伦理学思想,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要想获得自由,就要对自然、对这个实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第一,理论起点:从神出发,主张“神即自然”的一元论实体观。这也是他的本体论观点。

第二,从认识论上,斯宾诺莎从“真观念”出发,注重逻辑演绎,通过身心平行论和先验协调的理论,让唯理论更为彻底和严格。

第三,伦理学层面,斯宾诺莎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唯理论的第三位哲学家——莱布尼茨,从他对哲学上二迷宫的破解来完成对他哲学脉络的梳理。

第一个迷宫,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关系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的思想,单子是一个精神实体,既满足了不可分的点,同时单子之间的独立和封闭的状态以及单子之间的等级差异,让单子系列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整体。单子论,也可以看作是莱布尼茨的本体论思想,是一种多元论的实体观,因为单子是杂多的。

那如此杂多的单子,会不会产生混乱呢?这时,莱布尼茨提出了“前定和谐”的思想。这是沿着斯宾诺莎的先验协调的思想而来的,是一种先验层面的预定。

在认识论层面,我们了解了莱布尼茨是如何获得真理知识的。这时,莱布尼茨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观点。他不得不面对经验论的挑战,他提出认识仍然要以天赋的东西出发,但这种天赋的东西不是现成的观念,而是潜在的一种禀赋和习性,需要靠经验的刺激把这个潜在的禀赋雕琢出来,因此这里有一个比喻:“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纹路就是一种潜在的禀赋,需要靠经验的作用,需要靠雕琢才能使这块大理石变成一个成型的雕像。

莱布尼茨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强调理性层面,虽然表面上承认了一定的经验刺激的作用,但潜在的观念、潜在的禀赋才是根本。所以莱布尼茨仍然是注重通过理性的演绎,最后得出知识。莱布尼茨还有一个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理性认识的能力问题:理性水平越低,心中的观念就越模糊,理性水平越高,心中的观念就越清晰。

二迷宫中的第二个问题是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莱布尼茨的破解方式便是把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归结为正义的上帝和世间的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最好世界”的理论。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几句话总结一下:

第一,本体论:提出了单子论的思想。

第二,认识论层面,从潜在的禀赋出发,通过经验的刺激,让心中的观念越来越清晰,但理性的层面是根本,“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便可以概括出精髓。

第三,在伦理学层面,莱布尼茨解决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最好世界”的理论。

唯理论哲学

唯理论脉络图

“唯理论脉络图”是从横向的角度对三位唯理论哲学家的梳理。接下来从纵向的角度做一个整体的把握。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体观层面;第二个是认识论层面。

从实体观层面,我们先来说说理论的起点。

笛卡尔的理论起点是普遍怀疑后的“我思故我在”,提倡的是心物二元论,“身心交感说”是一个补充。因此笛卡尔的实体观是二元论的实体观。

斯宾诺莎的起点是“神”,提出“神即自然”的观点,这是一元论的实体观,而后提出“身心平行论”——一体两面,先验协调——解释了心物之间的矛盾。

莱布尼茨则是提出了单子论的实体观,这是一种多元论的观点。“前定和谐”让杂多的单子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再来说认识论层面。

笛卡尔是从天赋观念出发,注重逻辑的演绎从而去推导真理性知识,但不太彻底,因为心物之间的交感,让这个过程不太纯粹了。

斯宾诺莎则是从“真观念”出发,也是注重逻辑的推理和演绎,但在斯宾诺莎这里,实体的先验协调性决定了认识论层面更为彻底的唯理论,不再注重经验层面的作用。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从潜在的禀赋和习性出发,虽然表面承认了经验的刺激作用,需要经验的刺激,潜在的禀赋才能逐渐呈现出清晰自明的天赋观念,但落脚点仍然是注重理性的演绎和推导,因为这是一个认识能力提升的过程,认识的能力越高,理性的能力越高,心中的观念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越清晰。

唯理论思想的纵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