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时间:2023-11-29 12:29:03

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的最小单元是单子,单子是精神实体,没有广延,单子的发展靠内在的欲望之力,同时也遵循着一种先验的协调性,“前定和谐”让无数多个单子能够按照秩序有条不紊地发展。

我们先回忆一下之前的两位唯理论哲学家在认识论上的思路:

莱布尼茨: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笛卡尔,从心灵中与生俱来的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出发,在精神层面通过理性的演绎,得到最后的知识大厦。斯宾诺莎,从“真观念”出发用一种几何学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演绎和推导得出真理知识,这个真理再作为前提,推导出更多的真理知识,逐渐整个知识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而莱布尼茨的做法是什么呢?莱布尼茨有一本著作《人类理智新论》,这主要是讲他的唯理论思想的。为什么叫新论呢?因为之前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写了一叫《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是为了反对洛克而写的这。洛克,我们在后面的经验论会详细讲到,这里先简要地介绍一下。

洛克在批判天赋观念时,提出了“白板说”。所谓“白板说”就是说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知识经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这个“白板说”强调了经验的作用,否定了天赋观念。

莱布尼茨认为,我们的心灵既不是像经验论说的那样是白板,也不像笛卡尔说的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我们的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这个说法,就比较有意思了。

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大理石大家应该都见过,而纹路呢,就是大理石上先天就存在的纹路,在这个纹路的基础上,对大理石进行加工和雕琢,才能雕塑出各种雕像。这个加工和雕琢的过程是什么?是经验的过程。

莱布尼茨用这个比喻是要表达什么呢?在人的心中,的确是存在一些先天的东西,但这个先天的东西不是现成的天赋观念,只是一种潜在的倾向、禀赋、习性或者自然的潜在能力,这就如同大理石上的纹路,这个纹路是雕塑成型之前的一种潜在性。想要这种潜在的思想或者习性成为清楚明白的观念,就需要通过经验的刺激,就好比说这个有纹路的大理石,需要一个雕刻的过程才能最终成型一样。

如此一来,莱布尼茨岂不是承认了经验的作用了吗?他还是一个唯理论者吗?

莱布尼茨当然是唯理论者了,只不过作为第三位唯理论者,当时的莱布尼茨确实受到了经验论的挑战。他不得不承认经验的作用,但他更强调知识的前提是那些潜在的“纹路”,也就是天赋的东西,经验的刺激只是外在的一种媒介或者手段罢了,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先天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莱布尼茨的一个出发点,仍然是以先天的天赋的东西作为知识的前提,只不过这里强调的天赋观念是具有一种潜在性特征的。莱布尼茨在此基础上对洛克进行了反驳。

莱布尼茨对洛克的反驳

洛克的经验论以“白板说”为出发点,提出了双重经验说,观念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感觉,一个是反省。感觉,很好理解,就是由外在的刺激而来的经验;反省是内在的,是心灵自发的活动。洛克认为观念的来源是外在的感觉和内在的反省,是双重的来源。这时,莱布尼茨反驳说,既然反省是心灵自发的活动,那么这不正是对内心已有的东西的一种反省吗?这么一来,也就承认了心中有某些东西是本来就存在的,不然你反省什么?

莱布尼茨认为,心中那些潜在的东西(潜在的禀赋或者习性),从潜在的状态到逐渐浮出水面,从不清晰的状态到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观念,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理性自身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当你把自己的理性能力提高到一个层次时,心中的天赋观念就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比如理性能力较低的人,必须依靠外在的经验刺激的帮助,使潜在的禀赋习性成为一种清晰的观念;而随着你的理性能力的提升,当你达到一种很高的理性能力时,你便可以只凭借理性本身认识整个世界了,这个时候外在的经验刺激就是多余的了。

换句话说,理性水平越低的人,心中的观念就越模糊;理性水平越高的人,心中的观念就越清晰。这样,我们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看上去是要依靠外在的经验刺激,但实际上是由于理性自身能力的提高导致的。那么想要有清晰明确的观念,就要有提升理性的能力,这其实就是理性启蒙的过程。

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莱布尼茨虽然表面上是承认了一定的经验作用,但归根到底还是落脚于理性的层面,人人心中都存在一种类似“大理石的纹路”的潜在观念,这个观念是一种未成形的禀赋或者习性,随着经验的刺激,潜在的模糊的观念逐渐清晰起来,随着人的理性能力的提升,最后完全不需要经验的帮助,便可以认识这个世界,世界的一切知识经由理性的逻辑演绎便可以推导出来。

这就是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的思想。发展到后来,这样的唯理论思想难免会走向一种极端,因为一个理性能力很高的人只需要从天赋的倾向或观念出发,遵循逻辑的规律便可以推演出各种知识,根本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作用,不需要观察世界就可以用各种形式逻辑构建出知识的大厦了,这样到最后就变成“你说一就是一,你说二就是二”,因为你完全脱离了经验的验证,只需要在你这个逻辑体系下说得通即可,最后这样极端的唯理论便发展为一种独断论了。

莱布尼茨思想的继承者沃尔夫就是独断论者,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统治德国思想界达半个世纪之久,这种独断论表现出了一种理性的狂妄,这其实是过分夸大了理性的作用。

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的逻辑就是:仍然以先天的禀赋、倾向和习性为出发点,虽然他承认了经验的作用,但仍然把天赋的东西作为知识的前提,认识的过程也是理性的发展过程,理性的程度越高,对知识的认识就越清晰,极端的唯理论到最后就极度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从而走向了一种独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