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批判的四假象说,直接的矛头就是指向中世纪的那套无用的知识,这是具有一定怀疑精神的,而怀疑精神也是理性主义的起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培根确立了自己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整个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那么如何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确定的知识呢?培根提出了一套新的方法——经验归纳法。
经验归纳法,其实是培根在《新工具》这本提出的,《新工具》也是培根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写过一叫《工具篇》,培根的这就是针对《工具篇》而写的,因为培根的出发点正是要批判传统的那套演绎法,尤其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运用的那套演绎法,所以写了这本《新工具》,提出了自己的经验归纳法。
下面具体说说培根的经验归纳法的具体步骤。
要形成三表:具有表、差异表和程度表。这是进行归纳的前提。
具有表,收集所有正面的材料或例证,通俗理解,就是收集所有具有某种性质或属性的正向的素材,将其形成一张表。
差异表,收集所有反面的材料或例证形成差异表。
程度表,就是不同程度的材料或例证构成的表,也叫比较表。
这三张表是归纳的前提,就是把所有的感性材料搜集起来(正面的、反面的以及程度差异层面的材料)进行整理形成这三张表,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推导出一般的规律,再总结分析,逐渐上升达到一般性的公理,最后得出一个新的知识。概括起来就是:第一步,搜集材料;第二步,整理材料,形成三表;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得出结论。
比如培根在《新工具》里说到的,要研究“热”的现象,要找到热的原因或形式,我们就需要先搜集各种感性的材料,列出各种表然后进行比较。
我们先列出与热有关的现象。比如光,从正面列举一些有光且一定能发热的物体,如太阳、电灯等,把这些列在一张具有表里。然后我们再列举一些反面的素材,就是那些有光但没有发热的事物,比如萤火虫,然后形成一张差异表。接着列举一些与热的现象有着共同变化关系的现象,比如摩擦力的大小与热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摩擦力大了就更热一些等等,形成一个程度表。
根据这三张表搜集的素材进行比较和归纳,找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最后找到了热的形式的结论:热是一种扩张的、受到抑制的、在其斗争中作用于物体的较小分子的运动。
可以看出,培根的三表法其实就是从经验材料出发。三张表收集的是感觉经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番比较和推导,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其实就是一个从“多”到“一”的推导过程,“多”就是非常多的感性材料,“一”就是最后推导出的知识结论。这个过程也类似于理科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过程,那就是不断搜集材料,不断试错,不断比较,最后得出那个正确的结果。
虽然培根的归纳法是比较粗糙、比较简单的,但不可否认,这个方法在当时确实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当时主流的方法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式演绎法,经验归纳法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但培根在《新工具》里提出了这样的经验归纳法,就是要跟亚里士多德《工具篇》三段式演绎法针锋相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一套三段式演绎法仅仅是一种证明方式的方法,通过一种演绎证明出一个观点是什么,并没有得出什么新的知识。而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则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搜集整理,从而归纳出一些新的观点,这其实是一种发明和发现的方法,有助于人们获得新的知识来征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