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真理性知识

时间:2024-12-03 07:08:02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生产力大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一种全新的文化来适应自己的需要,于是促成了一次人性的解放。这是公元14—16世纪时期,在欧洲的南部,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而在欧洲的北部,兴起的是另外一场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大概在公元16世纪,因为教会的世俗化,教会成了吸金敛财的腐败场所。基于这样的情况,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目的是回归到最初的信仰状态,把奢侈的教会变为廉洁的教会,回到虔诚的信仰本身。

如何获得真理性知识

可以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阶段的思想状态还是处在感性和信仰层面。

文艺复兴时期,我们能想到最多的就是文学、艺术和绘画作品了,想到诸如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这些文学家和艺术家。艺术作品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感性体验的表达,比如你看到一幅绘画作品,你认为是美的,而你认为的这个美的感觉,就是一种主观的感性感觉而已。那个时期的哲学家其实很少,人们的个性解放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

宗教改革运动,其实也没有涉及理性的层面。因为宗教改革是立足于信仰层面的,是通过改革回到最初的那个基督教神圣的信仰状态。

这两个运动虽然倡导的思想不同,一个倡导人性主义,一个回归信仰,在历史上的作用都非常大,但都没有涉及理性的层面。

哲学上真正开始发展,或者说人们的思想逐渐走向理性层面的思考,是从公元17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之后,理性主义登上了哲学的历史舞台。

这里所说的理性主义是什么意思呢?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感性和理性的那个理性吗?

古希腊哲学讲到本体论问题,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始基是什么以及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这是一种还原论的思想,或者是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还原,或者是走的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最终目的是探讨世界的本体问题。

而中世纪哲学则是在基督教信仰背景下展开的,开始探讨人的精神问题,因为人们的生活困境需要一个神来救赎自己。虽然中世纪时期搬出了上帝这个概念,但实质上是一种对人精神问题的探索,只不过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意识到上帝这个客观精神其实就是人自身主观精神的体现罢了。所以中世纪哲学探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主观精神问题。

这两个阶段的哲学都缺乏一种反思的精神,就是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本身在探讨这些问题,只是一味地去探索,探索客观的世界本体,探索人的生存和主观精神。可以说客观和主观是割裂开的,并没有去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经院哲学中,那些对于理性的证明很容易会导致对教义的感性直观,比如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搬出了第一推动者、第一因、目的论等,这些很容易让人在大脑中产生一些画面感,而这种画面感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而感性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开创另一个新的方向——经验的方向,经验的层面其实就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范畴了。

再加上,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感性解放,对万事万物的体验最为真切,而人一旦感性起来后,就必然会去追求他看到的这个表象世界背后隐藏着什么。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17世纪理性主义逐渐觉醒。这里说的“理性主义”是以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逐渐开始进行反思——人自身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什么。

前面说到,古希腊只关注客体的问题,中世纪哲学关注主体精神,而到了近代理性主义阶段,便是把主体和客体相结合去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便是去解决——人如何才能获得一种确定性的知识问题,如何获得一种真理性的知识。此时人是主体,确定性或真理性的知识就是客体。

人如何获得知识,需要将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结的纽带就是认识论。比方说“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一个知识,在探讨如何才能获得这个确定性的知识时,其实也就是在探讨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所以,近代哲学也是一种认识论的哲学。这就是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到中世纪的生存论,再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这大概就是哲学史发展的一个简要概括了。只不过近代认识论,把前面两个历史阶段探讨的大主题进行了综合。

那么,在怎样得出确定的知识问题上面,是靠感性经验的观察(如人肉眼看到、耳朵听到)去判断,还是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来得出必然的真理性知识呢?理性主义分为两大哲学派别——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