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原罪与救赎

时间:2024-12-03 06:53:06

原罪与救赎的观念,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因为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里,大家已经知道了原罪这个概念。

在《圣经》里记载了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被创造出来以后生活在伊甸园,上帝允许他们吃园子里的各种果实,唯独不允许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实。上帝告诫他们:“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擅自摘下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吃了,并且还给亚当吃了。这样,他们因为背叛上帝而犯了罪,被逐出了伊甸园。

奥古斯丁:原罪与救赎

但根据基督教的观念,上帝是全善的,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应该也是全善的,那么亚当和夏娃为什么会犯罪、做恶事呢?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奥古斯丁首先定义了恶是什么。他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失”或“本体的缺失”。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但由于万物是被造的,所以不可能跟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样的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

具体到人类的罪恶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根据《圣经》,亚当和夏娃因为受诱惑而背弃了上帝,犯下了罪,这就使亚当的子孙们都通过遗传获得了“原罪”,从而使人类落在了恶的统治之下。

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两者的斗争就是人类的历史。

这就是奥古斯丁的原罪学说。

正是原罪注定了人类的先验罪恶、邪恶本质和必死命运。这使人类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拯救。但是,上帝并不是拯救所有人,而只是拯救其中的一部分。

奥古斯丁的救赎学说遵循严格的“预定论”,他强调了上帝在拯救计划中的绝对权威,维护了上帝的至上性。但同时也否定了人自己的信仰和实践对于救赎的作用,这样的理论如果贯彻到底,就会否定教会的作用,因此没有被教会完全采纳。

可以看到,奥古斯丁的学说最终是在为基督教服务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伊甸园的故事,把人类的罪归结为背叛上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父哲学的护教色彩。另外,在救赎论这一点上,奥古斯丁遵循的预定说,消解了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把人的得救归于无从确切得知的上帝意志,这无疑充满了柏拉图主义式的神秘色彩。

“真理与光照说”论述了正是上帝之光照亮了真理,人类的知识也要从上帝那里来——这一点强调了上帝的全知属性;“创世和时间学说”解释了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在创世之前,世界完全不存在,时间没有意义,可见上帝的能力之大——这就阐明了上帝的全能属性;而“原罪与救赎学说”解释了恶和恶的来源不在于上帝,而在于人自身,这就为上帝的全善属性做了辩护。

全知、全能、全善,是基督教通常意义上的上帝的形象,而奥古斯丁从哲学上为其做出了辩护。

总的来说,教父哲学的特点一个是具有护教色彩,用哲学为基督教做辩护;另一个是受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具有神秘色彩,从光照学说和救赎学说都能看出这一点。

跟教父哲学相比,经院哲学受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影响,具有更加理性和思辨的特点。同时,经院哲学在论证方式上也往往更加烦琐。从教父哲学到经院哲学,是基督教的哲学理论一步一步精致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