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是谁?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现在我们有关耶稣生平的了解,大多来自《圣经》中的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但总体来说,福音书并非是关于耶稣生平的忠实记载,而是更多地反映了后来的基督教群体对耶稣身份的解释性叙事。
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在伯利恒降生,在约旦河受洗,在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等地传教,前往耶路撒冷受难,在第三天复活升天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耶稣于公元1年前后出生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由于福音书对耶稣出生年份的几处记载有出入,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真正出生在哪一年(作者:所谓的公元纪年,就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其实这是源自中世纪的一个修士的错误推算,因为习惯很难更改,我们至今沿用了这一将错就错的说法。跟耶稣降生相关的还有圣诞节,我们都知道12月25日是圣诞节,但实际上福音书并没有记载耶稣出生在12月25日这一天,现在学者们通常认为圣诞节跟庆祝冬天的结束有关,而它的兴起也在中世纪之后了)。
成年后,耶稣的主要活动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南北来回旅行布道,并施以神迹。福音记载的耶稣行的神迹有很多,他曾经用五个饼和两条鱼喂饱了5000个人,曾经令盲人重见光明,曾经把水变成酒,也曾经治愈麻风病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道,耶稣身边开始聚集一些人,最著名的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十二门徒。
如果说耶稣的活动仅限于此,那么他就只是一位伦理教师或者先知。然而耶稣不仅被视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而且他自身就是基督教的根基。原因要从他在耶路撒冷的受难和复活说起。
在耶稣最后的时光,他仍然像之前一样去耶路撒冷布道,在进城前还治好了一个瘸子。进入耶路撒冷之后,他受到信众的欢呼拥护。由此犹太教会和罗马统治者把他当作一个潜在的威胁。逾越节前夜,耶稣与门徒吃完最后的晚餐,并指出门徒中间出了一个叛徒。当他离开耶路撒冷不久,便被叛徒犹大带来的兵丁逮捕,经审判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受难并非是耶稣生平的终点,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他在第三天的复活和升天。把罪犯钉死在十字架上示众,是罗马帝国常见的刑罚,这不是针对耶稣的,但基督教却因为耶稣的受难而把十字架作为标志。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是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是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为什么呢?这要从他的身份讲起。通常我们会把耶稣和基督连起来讲,称之为“耶稣基督”,耶稣是他的名字,那么基督是什么意思呢?基督一词,意思是“受膏者”。在犹太人群体中,君王、祭祀等都需要接受膏油的祝福,即在某人的额头上涂油,意思是上帝选定这个人作为代表。后来慢慢转化为“弥赛亚”的概念,“弥赛亚”就是拯救者,他会在历史终结的时候代表上帝来拯救世人。早期基督教用“基督”这个词来表明耶稣是拯救者的身份。
关于耶稣的身份,我们常听到的另一个说法是,他是上帝的儿子或者说叫“圣子”。根据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派自己的独生子来人间受难,是为了消除人类的罪,让人类获得救赎的可能。经过了受难和复活,耶稣克服了死亡,这在古代人的观念里只有神才办得到。由此,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圣子身份得以真正确立。慢慢地,圣子和圣父演变为同一个神的不同位格,再加上圣灵这一位格,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三位一体”。信仰耶稣基督和信仰上帝变成了一回事,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耶稣不仅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更是它的根基,道理就在这里。
作为基督教创始人和根基的耶稣,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呢?在《马太福音》里,有人问耶稣哪一条诫命是最重要的,耶稣回答说:“你要尽心、尽兴、尽意爱你的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可以看到,爱是基督教的核心,在人与上帝的垂直关系中、人与人的平行关系中,爱都占据着首要位置。
从建立伊始,基督教就显现了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基督教极其渴望向外传播,耶稣和他的门徒通过宣讲和行神迹,使大批人皈依基督教。
第二,基督教有强烈的普世性,它的信众包括各民族的人,并不像犹太教一样只在一个民族中传播。
第三,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整合性,对于早期教会来讲,基督信仰并不是一种孤零零的“个人私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围绕着教会,大家组成了信仰的“生活社群”。
第四,基督教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张和冲突。正是因为不被理解,基督徒需要利用当时的主流文化即希腊哲学来为自己辩护,这种辩护是基督教理性化与哲学化的过程,也是基督教哲学的起点。
耶稣死后,基督教开始传遍罗马帝国全境,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历经几个世纪,基督教愈发壮大;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基督教信仰也跟随着哥伦布、麦哲伦的航船来到美洲,成为当地的主流信仰。1931年,基督像在里约热内卢落成,成为城市的标志,这是生活在公元1世纪的耶稣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