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线段的比喻
四线段的比喻,是基于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两个世界(即可感的世界和理智的世界)而提出的。那么这个四线段的比喻是什么意思呢?
四线段的比喻
首先,我们将一条线分为四段,即A、B、C、D,A、B在左边,C、D在右边。
A的上方是“影像”,B的上方是“自然物”,“影像”和“自然物”都是现实世界可感知的领域,因此A和B这两条线段代表的是可感世界。
C的上方为“数学型相”,D的上方为“本原”。C和D是理性的世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抽象还原而得到的理念世界,是可知的领域。
可以看出,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大部分,即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并对每个世界又进行了细分。A和B代表感性世界,C和D代表理念世界。
在可感世界中,A是“影像”,这是每个人自己对可感事物的想象和印象,这个因人而异,一个可感事物对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不同于另一个人的显现。这个“影像”就是人们通过幻想认识的事物对他们的显现。柏拉图认为,诗和艺术作品都属于这个范畴,因为文艺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诗人和艺人个人想象的产物,不是实际的可感事物,只是可感事物的影像罢了。
那么在可感领域中的B是“自然物”。这个自然物是一种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处在流动变化之中的这种活物,在柏拉图看来就是一种自然物,如动物、植物等。这是每个人可感知到的一个世界。
在可知的领域,也就是在理念世界中,柏拉图分为C和D两块。C代表着“数学型相”,这是一种数学知识,是低级的知识,是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的。因为数学的知识如数量关系、形状等虽然是普遍不变的,但往往要借助于可感的图形才能够得出结论。所以,数学知识虽然是理性的知识,但是一种低级的知识。
而D线段就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理性的知识,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是万事万物背后的那个理念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关于理念世界的纯粹知识,就是一种哲学的知识。统摄一切现象事物或理性知识,有一个最高级的原则——善。
当然,这四线段是柏拉图的一个比喻,意在说明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以及世界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可感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
太阳的比喻
无论是现象世界还是理性世界,都有一个统摄一切事物的最高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善。所有的感性事物或理念都是要趋于善的,最终的目的也都是走向善。柏拉图则用太阳来比喻这个理念世界的最高原则——善。
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世界中,最崇高、最伟大和最美丽的就是太阳了。那么在可知的理念世界,也有一个最为崇高的原则,和可感事物中的太阳有着同等地位,这个原则就是善。
“善”在柏拉图看来,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的最高实体和终极根据。柏拉图将理念世界划分为六个等级,越往上等级就越高。
太阳的比喻
第一个等级,也是最低的等级,是自然物的概念,比如动植物、山川河流等理念。这里说的是理念,不是自然物本身。
第二个等级,是人造物的理念,比如桌子、凳子、电灯或者现代化的手机、电脑等理念。
第三个等级,是数学理念,比如正方、长方、圆等理念。
第四个等级,是哲学范畴意义上的理念,比如一和多、动和静等。
第五个等级,是道德和审美的理念,比如美和正义等理念。
第六个等级,也就是最高等级的理念,是“善”的理念。
这六个等级,从下往上来看,下面的理念都是以上面的理念作为目的和动力的,低级理念都是趋向于比它更高级的理念,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善”这个最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