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源于“存在”

时间:2023-11-29 08:59:03

巴门尼德是古希腊早期四大哲学学派之一的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先介绍一下爱利亚学派,因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和爱利亚学派的第一位哲学家有关。

爱利亚学派:克赛诺芬尼

世界源于“存在”

爱利亚学派的第一位哲学家叫克塞诺芬尼,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神”取代多神的观点。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诸多之神,克塞诺芬尼则对当时希腊城邦中流行的多神论进行了批判:“不要去歌颂传说、神话和史诗中所传说的宙斯和泰坦、巨人们的斗争,因为那些都是先辈们的虚构;也不要去歌颂城邦里那些无益的纷争,唯有崇敬神才是善行。”

这里他崇敬的神,就是他提出的独一无二的神,用这个独一无二的神去取代变化多端的诸神。

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都是有形态的,而希腊人崇拜的那些神只不过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杜撰出来的。克塞诺芬尼第一次打破了这个传统,提出了独一无二的神,它没有形体,不是我们的感官对象,而是通过思想的力量来推动一切事物,来创造世界。用“一”取代“多”,用不生不变的一个神来取代变化多端、喧闹不已的多神,这就是爱利亚学派第一位哲学家克塞诺芬尼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的概念影响重大。

这个抽象出来的、不变的“一”,也就是这个“神”,后来巴门尼德把它称为“存在”。我们在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时候,一定要和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联系在一起。

巴门尼德:存在论

巴门尼德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他的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他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哲理长诗《论自然》体现出来,其中“存在论”是其最为著名的理论。

巴门尼德(约前515—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前苏格拉底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

什么是“存在”呢?

巴门尼德通过两个对立的判断提出了“存在”的概念:“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和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乍一看这两个判断可能会让人有一些晕,其实这两个对立的判断,是巴门尼德区分事物的两条路,即“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先来说“存在”的问题。巴门尼德并没有明确表述“存在”到底是什么,但我们结合哲学史,对理解“存在”这个概念是有帮助的。

回忆一下早期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脉络,当我们把克塞诺芬尼的“独一无二的神”、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放在一起时,是不是能感觉到它们之间的某种共同的特性呢?

没错,这几个概念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都是抽象出来的事物背后、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规定。而这个概念发展到柏拉图那里就是“理念”。

巴门尼德指出了“存在”的几个特征:“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存在是完整的、单一的、不动的、没有终结的。”

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前面提到,巴门尼德在提出“存在”概念时提出了两条路,即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这是一条真理之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这里的“是”就是“存在”。那么“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相当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A=A),也即“存在者存在”。

这是用一种理智的思维去认识事物,最后就能通向“存在者存在”的光明世界。真理之路就是对“存在”的一种认可,这是巴门尼德非常推崇的。

“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则是一条意见之路

所谓意见,就是大家各自的主张。对知识的追求是通过“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的感觉来通达的,而用这样的方法是追求不到真理的。

在巴门尼德看来,“是者(存在)不是(非存在),而不是的东西必定是,但此路不通。”

为什么“‘不是的东西必定是’是不通的”?理由就是违反了矛盾律(即A≠~A,A不能等于非A),但“不是的东西必定是”岂不是相当于“A等于非A”了吗?所以这条意见之路行不通。

在巴门尼德看来,不要走意见之路,唯有走真理之路才能寻觅到真理。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赋予了一神论一种哲学表达,但还没有达到柏拉图“理念论”的高度,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成了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到柏拉图的“理念论”之间的一个必要接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