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的法则

时间:2023-11-27 08:09:02

1.让消费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推销员给出的暗示上。千万不要让消费者走神或者陷入自省,还不能让消费者注意到他正在被心理暗示影响。法则1和法则5结合起来使用,会发挥最大的强制效力。

2.创造一个暗示想法可以顺利转化成购买行为的环境。

心理暗示的法则

(1)立即行动,是推销员追求的目标。当暗示对消费者想法产生作用了,推销员应当立即让消费者将想法付诸实践。更多销售就是因为有一刻的迟疑而彻底失败,因为在迟疑的时间里,消费者心中可能会涌起许多新想法,这些新想法往往会阻止他可能的进一步行动。正是因为这些偶发现象,广告策划者需要在广告中表明消费者在哪里可以购买到广告中的商品,这样就可以“趁热打铁”,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心理暗示下马上就采取行动。同理,推销员手边需要时刻放着一份空白合同。

(2)自然而然地给出心理暗示。在交谈中,水到渠成地给出心理暗示。以这种方式给出的心理暗示可以避免被消费者心中的反对意见吞没,让消费者感到把暗示中提到的行为付诸实践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3.想让消费者无法抵御心理暗示中提到行为,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心理暗示一定要简单。即只给出你想在消费者身上引起行为的那个心理暗示即可。比如,撰写一则广告,把

下面这些内容都写上去就不符合这条原则要求了。这些内容有:

“(1)请向经销商询问商品;(2)假如经销商手上没有商品,请将他的名字告诉我们;(3)给我们邮寄15美分,我们会给您寄一份样品。”从心理学角度看,以上这些选择都是失败的。以上三种心理暗示在引起动念动作时都会立即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这种阻碍可以用图8中的情况描绘。当第一个想法想通过路径abc引起一个动念动作时,第二个想法想通过路径abc来传递动念动作的指令,第三个想法也在试图使用路径abc。最后,可以引起动念动作的珍贵神经元力量就这样被浪费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消费者没有做出任何动作。改变这种结果的办法很简单:一次给出一个心理暗示。

4.给出肯定的暗示。要避免给出带“不”或“不要”这样词语的否定暗示。现实销售中,有很多违背这一原则的例子,特别是商业广告语。例如,“不说,一定要说!”是一条很好的标语,但“不接受任何非替代品”就不那么好了。

否定的暗示不适合出现在广告标语中的原因是,词语促使人行动的动力在于避免让人思考,直接表明让某人做某事的表达方式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带着“不”的否定暗示,会让人直接注意到暗示中表达的对需要完成动作的否定修辞,而不是暗示的内容。例如,广告语“不接受任何非替代品”的实际意思是“接受替代品”。它真正的意思是告诉消费者,他们应该接受替代品。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很多广告并没有将推销员想表达的真正意思传达给消费者。“后来,为什么不是现在呢?”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它让推销员想表达的意思与消费者的理解背道而驰。

副词“后来”暗示前面曾有某个上下文存在,这个上下文可能是:“你将使用金牌面粉”。这一部分不是很容易理解,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错误的暗示。这个暗示会让消费者推迟购买产品。就像某位推销员对一位家庭主妇说:“我知道你现在正在使用其他牌子的面粉,请继续使用它们,但是如果你试过我们的面粉,你以后一定会改变使用面粉的品牌。最后,无论如何(也许是20年以后),你会来购买我们生产的面粉。”这段话中,推销员的本意并不是让家庭主妇很久以后再来购买他推销的面粉。但这段话的前一部分带着推销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暗示,这个暗示无形中巩固了家庭主妇继续使用其他品牌面粉的念头。

广告语第二部分的反问句,被批评得更厉害。设想一场消费者与推销员的谈话,推销员带着暗示说道:“我知道你现在不会购买这种商品。”消费者回答:“不,我现在就会买。”推销员继续问:“那你为什么要现在购买它?”此时还有什么比推销员直接用“为什么”提问更简单的?

这个广告现在已经停止了发布,所以没有什么很严重的后果产生。一个暗示最终以无所作为收场,是因为它缺少了一些重要元素——没有提到消费者应该怎么做,而是提出了很多消费者不应该做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现在就断言因为瑕疵的存在,这个广告不会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影响。事实上,除了那些瑕疵,这个广告也有很多成功之处。比如它很简短,通俗易懂,深受美国大众欢迎。另外,厂商在这个广告的投放上花费了大笔金钱,在无数次重复见到、听到之后,消费者对它可谓耳熟能详。事实上,这句广告语几乎变成了众人皆知的谚语了。所以,以后创作新的广告标语时,最好直接使用肯定形式,直接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用肯定的形式表达所有暗示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当推销员想强调某种禁令或需要注意的事情时。不过,可口可乐公司在这种用肯定语句表达否定意义的广告上,给推销员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众所周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走进饮料店,直接告诉售货员:“请给我一杯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不喜欢这种情况,因为消费者只要求来一杯可乐,所以售货员可能拿给他一些和可口可乐类似同样也叫作可乐的饮料。此外,仅用缩写词“可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黑帮电影中毒品的暗语。如何改变公众这种使用缩写词“可乐”的习惯呢?如果广告语使用“不要只说可乐”,就给了消费者一个否定暗示,否定暗示很容易产生上几段中提到的歧义。另外,这个广告语中出现了“可乐”这两个字,这种情况只会让习惯用它指代可口可乐的人更习惯。甚至会导致更糟的情况,许多原来不用可乐指代可口可乐的人也会学习使用它。

可口可乐公司采用了一条新广告语,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这句广告语就是“用可口可乐全名点一杯可乐吧”。这句广告语使用了肯定句,暗示表达得非常明确,完全是推销员希望消费者理解到的意思。如果人们使用它,就达到了可口可乐公司希望达到的广告效果。这个故事说明,无论否定句使用起来有多么便利,肯定句使用起来多么困难,只要推销员研究清楚了环境情况并经过多次严密思考,他一定会避免使用否定句表达,最终用肯定形式表达他的广告语。

从以上这些讨论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暗示语的意思有多层性。特别是间接暗示,一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表面上的字面意思,非常明确易懂。第二层是隐藏的意思,需要思考琢磨。比如,间接暗示广告语“问拥有它的人”,就暗示消费者“如果想知道这辆汽车有多么舒服,只需要问问购买了它的人即可,汽车主人会告诉你这个车坐起来非常舒服”。分析这些带有暗示意味的广告语,对读者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通过分析这些暗示广告语,推销员也可以得到很多灵感,这样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使用恰当有力的暗示了。

5.认识间接暗示具有两层意思后,还要学习下面这条法则。一般来说,间接暗示比直接暗示产生的效果更好。直接暗示的定义为:这是一种你直接表达出本意的暗示方法。间接暗示的定义则是:你表达的是一件事情,事实上你想说的却是另一件事情,你表达的和你暗示的事情不一定是对立的事情。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的区别在于,间接暗示中说话者只表达他的一部分意思,然后让听话人自己补充完整。

可以用下面这些例子说明这两种暗示之间的差别。直接暗示:“请抽阿尔伯特王子牌香烟。”间接暗示:“泰·科伯抽的是阿尔伯特王子牌香烟。”用画出两种暗示图片的方法来示意消费者脑海中这两种暗示的图像,可以看出,直接暗示图画的画面完整,图画上面基本上没有需要消费者补充的空白,但间接暗示的画面上就有很多空白需要消费者自己动手了。间接暗示只告诉消费者“泰·科伯抽的是阿尔伯特王子牌香烟”,表达非常含蓄,不过无论如何,主体思想还是包含在广告语中了。这句广告语后面的内容似乎是:“泰·科伯抽的是阿尔伯特王子牌香烟,他非常喜欢这种香烟。因为他是一个判断力很好的人(在棒球比赛中),他对香烟也有非凡的判断力。所以阿尔伯特王子牌香烟品质很好,我也想吸这种香烟。”很显然,间接暗示中留有大量空白供消费者填上各种随意的思考。这个间接暗示中,推销员希望消费者的逻辑是,著名棒球运动员不仅对棒球有很好的判断力,对香烟也同样如此——这个结论细看其实很荒谬。

间接暗示还可能使用一些拐弯抹角的说话技巧。很多暗示都需要用弯弯绕绕来表达真实意思。例如,生发水的广告画面中是一个拥有美丽浓密长发的女人。这个广告中,推销员不需要再用词汇表达生发水和画面中长发女人的关系,消费者就可以明白他的意思。消费者会自己补充完整广告想表达的意思:“这个女人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她的头发之所以长得这么好,完全有赖于布兰克牌生发水。如果我也使用这种洗发水,我的头发一定会像她的这样漂亮,所以我应该去买一瓶这样的洗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