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来讲,暗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会让他人相信某种建议,也会让他人做出某种事情,还会让他人轻易地接受支持或推翻一个建议(行为、感觉或意见)的理由、原因、证据。这种暗示可能是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等。
上述提及的暗示被认为是外源暗示,需要与自我暗示区别开来。自我暗示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干涉自己的身体、感受、想法或意志力等的行为过程。自我暗示的功用在《培养性格及个性》中有较多的介绍。自我暗示和外源暗示在《工作效率心理学》中有较多的讨论。
我们这里提到的暗示一般是外源暗示,按照常用习惯,前缀“外部”省略不提。
接受暗示严格来讲是模仿。接受暗示和模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销售员在研究暗示时不仅要关注暗示结果,还要关注暗示结果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同理,研究模仿时也应该这样做。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利用暗示,销售员必须要理解消费者的本能、兴趣、习惯及其他的心理过程,他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暗示手段并以恰当的方式运用它。
接下来讨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暗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销售员会把销售建议、劝说手段等作为自己的暗示力量,如果顾客在回应销售员的过程中模仿了其暗示性的话或行为,那么顾客很快就会采取购买行动。
必须牢记一点,术语“模仿”在此处仅仅与暗示情景相关。在这个意义上,模仿行为指的是,未进行充分、审慎的考虑就执行了一个行为。顾客的模仿行为包括在销售员的推销主张下出现的被动行为和想法。由于缺少一种更合适的术语,就暂且把“模仿”作为描述这些行为的术语。
因暗示产生的模仿行为通常不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为的简单复制。通常来说,暗示得到的回应会因“被建议”者的本能或实际兴趣改变,即会在模仿行为中看到模仿者自我表达的影子。
模仿和暗示在《工作效率心理学》中有较多的讨论,同时,也见于该“时尚”、“风尚”这两个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