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开始从事一项复杂或需要特殊技能的新活动时,我们会犹豫要不要付出努力或试探着去做。试探性的活动与目标明确的活动相比,前者既显得拙劣又不利于实现目标。我们注意到,目标明确的活动常能令我们感到满意。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的行动才会变得更有协调性、针对性以及更容易。
要培养工作技能,就要坚持努力付出。当我们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办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时,我们在工作中的一切行为都会显得自然而然。在重复做了许多类似的工作之后,我们会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大量重复的实践活动让我们的行为变得具有自发性和无意识性,之后,我们会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同习惯的形成一样,我们学会了走路、吃饭、说话、读写、唱歌、玩耍、使用打字机等,我们在生活中频繁地重复着这些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对习惯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生理学上的,而不是心理学上的。有些人认为,习惯是我们外在的行为活动对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改造。大脑组织是可塑的,我们的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能持续性地影响并改造我们的大脑细胞。神经冲动或神经活动的电流来自人的感官,如眼睛、耳朵或手。它们穿过大脑,然后通过另一套神经传递出去,从而控制人的肌肉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神经细胞会受到影响并留下一条其他的神经冲动可以跟随的“路径”。在面对重复过多次的活动时,神经活动的电流可以自发地启动并通过这条“路径”。
在形成这些“路径”之前,大脑要指挥我们的行为还需要意识的监督、指导和努力。当神经冲动的“路径”建立起来时,神经冲动可以不被指挥就自发地通过。神经组织中的冲动需要“切换机”,这使其可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习惯使我们的生理机制获得了自发活动的能力,在原先,那些活动需要意识的监督。生理机制指挥身体活动会更快、更准确,并且更不会轻易地使人感到疲劳。
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大脑的工作模式会通过实践不断地进化并渐渐稳定下来。之后,大脑会选择比较省时省事的方式从事生活中的例行活动。从重复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存在于人们对事物进行思考、感觉和采取行动的习惯性方式之中。通常来说,大脑靠习惯性的做法去从事熟悉的工作,将注意力和智力都用在解决新问题和处理新情况上。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习惯对于我们高效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