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就没有能让我省心的东西-泛虑症

时间:2024-12-02 11:53:08

【精神病自测】

你是泛虑症的臣民吗?

世界上就没有能让我省心的东西-泛虑症

请你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回忆自己最近三个月的情形,根据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是否总是担心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2.你是否总是害怕家人或身边的人遭遇不测?

3.你是否总是感觉到无形的压力?

4.你是否很容易受到惊吓?

5.你是否总是会感到紧张不安、心慌意乱?

6.你是否总是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7.你是否很容易被激怒,爱发脾气?

8.你是否经常过分担心,明知自己不该如此,但仍然控制不住?

9.你是否会“期待”不好的事情快点到来,好让自己能够尽快解脱?

10.你是否总是感到神经紧绷、不能放松?

11.你是否总是感到疲劳、乏力?

12.你是否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很差?

13.你是否总是来回踱步、搓手、身体震颤、坐立不安,或者有其他类似的身体反应?

14.你是否容易出汗、口干舌燥?

15.你是否容易心率加快或肠胃不适?

16.你是否经常感到头晕、恶心?

在以上16个问题中,如果你的回答有5个以上为“是”,那么你可能有轻微的泛虑症;如果你的回答有8个以上为“是”,那么你很有可能患有泛虑症,建议到专业机构做一下鉴定。

不管你的回答是什么,了解泛虑症十分必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泛虑症到底是什么。

【问 题】

担忧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我有个远房亲戚家的姐姐,叫MOMO。有一天,MOMO姐长吁短叹地来找我诉苦:“你说说啊,这都多大了,还尿床!什么方法都用遍了,就是治不好!”

MOMO姐的儿子四岁了,小家伙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没想到这小帅哥居然还尿床。我假装不在意地跟MOMO姐说:“没事,他年纪还小呢,再观察一段时间吧。”

“还小?他都三十几了!”

什么?原来尿床的不是小帅哥?

MOMO姐眼看自己说漏了,赶紧捂上嘴,不过为时已晚。她低着头想了一会儿,半天才下了决心似的,道:“尿床的是你姐夫。”

MOMO姐问我:“为什么我老公三十几岁了还会尿床?”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焦虑。焦虑是人们在挑战、危机等面前出现的内心不安、烦躁或恐惧等情绪反应。焦虑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马上要考试了但你还没复习完;快要结婚了你却还有一大堆事情没准备;失恋了你内心痛苦不堪……于是,你焦虑了。

焦虑在生活中简直无孔不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会感受到压力并形成焦虑情绪。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会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以此来减轻焦虑。然而,当你焦虑时,一旦无法顺利解决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焦虑,我们称之为“焦虑障碍”。泛虑症就是焦虑障碍的一种。

泛虑症又叫“广泛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的焦虑障碍,会对患者进行长期的、渐进式的折磨。而广泛焦虑症中的“广泛”二字,则说明了让患者焦虑的对象众多,并且是不特定的。因此,泛虑症一般是由于患者对不确定对象的长期持续的病理性担忧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患者长时间对很多方面都感到敏感和担忧,而这些担忧往往是毫无根据、毫无道理的。当他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摆脱这些担忧的时候,却往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或者因能力或条件限制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泛虑症就悄悄地建立起根据地了。

泛虑症患者不外乎两种类型:担忧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首先,我们来说说担忧的等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为了某事担忧的情况,比如考试后觉得发挥失常而担心成绩不好,因家人不舒服而担心他们的健康,走夜路时担心自己的安全,等等。显而易见,这些事情的确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因此担忧都是有充分理由的,其程度也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你失去了担忧的依据时,也就不会再继续担忧。比如,医生检查家人的身体之后,得知只是小毛病且开了处方,你就不会再担忧了。因此,这种焦虑和担忧都是面对压力的正常反应。

但是,泛虑症患者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过度担忧。什么叫“过度”?也就是说,他们的担忧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夸大了事件的危害性,因此扩大了担忧的程度。对泛虑症患者而言,生活到处都暗藏着不幸。比如,女儿一个人出门上班,母亲在家中毫无理由地开始担忧:出车祸怎么办?被人打劫怎么办?遇到恐怖袭击怎么办?事实上,这些担忧就是过度的、毫无依据的,夸大了小概率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那么,在过度担忧的时候,妈妈能为女儿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家中心神不宁地等待。这种现象被称为“担忧的等待”,即泛虑症的核心症状。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恐怕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

另一种情况就是害怕性期待,又叫“自由浮动性焦虑”。患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只知道自己时刻都感到焦虑,看什么都心烦意乱,想什么都忧心忡忡。患者说不上来到底是哪里不对,但就是觉得处处充满危险,整日提心吊胆。他们总是感到危险可能来源于任何一个角落,且随时会来临,甚至他们还会“期待”不幸的事情快点儿到来,这样就能早日解脱。

之前我们提到的MOMO姐的老公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对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总是很紧张,但又不知道到底在紧张什么。生活似乎为我准备了无数彩蛋,但一旦打开它们,就只有各种各样的不幸。我总是期待,不幸的事情都快点儿来吧!”他常常失眠,好不容易入睡,早上醒来后却发现床单上已留下一片湿漉漉的地图。作为男人,他因此以为自己“肾虚”,便更觉得颜面扫地。

事实上,人的身体反应也是情绪的出口。因为在清醒时分,MOMO姐的老公的过度焦虑无法得到宣泄,所以在入睡后意识放松时,身体就会用排尿的方式来缓解情绪,同时也在敲响警钟。果然,在接受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他的尿床症状慢慢消失了。

【案 例】

暴力主妇与沉默吃货

茉莉姐和花生哥的相识是一个美救英雄的故事。传说,当年花生哥被人打劫,吓得魂飞魄散,两腿发抖,当场跪地求饶。路过的茉莉姐当即化身女超人, 大喝一声,直接将歹徒踢倒,充分发挥了跆拳道黑段的优势。

从此,花生哥便深深爱上了女英雄茉莉姐,死缠烂打,一会儿贤惠一会儿卖萌,终于俘获了美女英雄茉莉姐的芳心,两人妇唱夫随,羡煞旁人。

谁也没想到,过了很多年之后,这对老鸳鸯居然也能出问题。

这得从花生哥来找我那天说起。年过五旬的花生哥哭哭啼啼,像个被恶婆婆欺负的小媳妇,一边往嘴里塞花生,一边哭诉:“我老婆,她,有情况!”

我这一惊:“茉莉姐已经是全职主妇了,每天除了打麻将、跳广场舞、催女儿结婚,也没别的爱好了啊,能出什么情况?”

花生哥继续往嘴里塞着花生,哭得更厉害了。

茉莉姐自从过了五十岁之后,经常胸闷气短,烦躁不安,总发脾气。花生哥一看,这是更年期到了啊!赶紧按电视上说的买了更年期药品,巴巴地送到老婆面前,一脸求表扬的样子。没想到,茉莉姐怒火中烧,直接将他连人带被一起扔到沙发上,让他做了一个礼拜的“沙发客”。

听到这里,我叹了口气。花生哥做沉痛状:“还有比这更惨的。”

花生哥半夜躺在沙发上辗转反侧,总是睡不踏实,忽然隐隐约约听到房间里有声音。他壮着胆子摸过去,结果发现茉莉姐正趴在被子里,哭得一塌糊涂。花生哥顿时男子气概上来了,走过去:“媳妇,这是怎么了?没事,有老公在……”话音未落,茉莉姐突然拿出了当年教训歹徒的气势,把花生哥好一顿“修理”。半夜,惨叫响彻云霄……

花生哥给我展示自己的伤:“你看这一块块瘀青,都快连成片了……”

我想了想,问:“那你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花生哥豪气冲天:“那是当然了!我严肃地交涉过,当场就把她镇住了!我说:‘茉莉,你给我听好了!你要是再这样,我就,我就,我就长跪不起!’”不用说,茉莉姐当场就一个飞踢,花生哥又多了无数瘀青。

我基本上是听明白了,“茉莉姐现在正处于更年期,由于身体激素的变化,会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同时,衰老出现、健康下降、精力减退等等问题涌现出来,令其产生严重的焦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更年期焦虑症。”

和茉莉姐聊过之后,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断。茉莉姐的情况是泛虑症中的典型之一——担忧的等待。

茉莉姐看起来大大咧咧,其实心思细腻。她担心的事情还真是不少:自己身体不如以前了,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啊?自己身材走样了,年老色衰了,花生哥会不会移情别恋啊?女儿也不小了,还没结婚,怎么办?女儿万一羊入虎口,遇人不淑怎么办?这爷俩走路摔跤怎么办,喝水呛到怎么办……

茉莉姐就陷在这日复一日的担忧中,除了烦躁发火,别无他法。她的精神越来越差,电视看不进去,十字绣扔到一旁,连最爱的广场舞都不去跳了。她总是待在房间里,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最严重的时候还想自杀!

这可吓坏了花生哥。在得知了茉莉姐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心理调节和药物调节进行治疗之后,他赶紧领着茉莉姐去看了专业的医生,这才逐渐好转起来。

和茉莉姐这位“暴力主妇”的担忧的等待不同, 另一位泛虑症患者小胖的症状,则是典型的害怕性期待。

认识小胖,纯属偶然,不过也可算是注定。当时我们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对方的饭菜,就立刻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吃货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

小胖似乎天生沉默,和她搭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我们两个当时都专注于吃,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小胖只是傻傻地笑着,偶尔看看我,几乎不说话。虽然筷子坚定地向嘴里输送着食物,嘴巴慢慢地咀嚼、品味,但她的眼睛却总是机警地四处扫描着,仿佛雷达一般。

“你在看什么?”我问。

“等吃完了告诉你。”

“我吃完了。你告诉我。”

小胖都懒得抬头:“我还没有。”

直到我都撑得走不动路了,却看到她还能静静地吃下第三碗饭、第五份菜,又慢腾腾地掏出零食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在“吃”这方面,我完全不是小胖的对手。

而且,小胖是不会有吃“完”的时候。

这一点,连同样作为吃货的我都忍不下去了。因为,我吃不下那么多。我问:“你很饿吗?”

“不是啊。每天吃这么多怎么会饿?”

“那你为什么要吃这么多?”

小胖用那双雷达般的眼睛盯了我一会儿,眼神中似乎带有一些困惑。许久之后,才不大情愿地回答:“我高兴。”

这个回答让我很无语。可是,她又回答得那么认真。我只好抑制住不满情绪,自己揣测。

难道她是什么隐者,用这种方式来练盖世神功?难道她体内有寄生兽,所以才必须不断进食?难道她胃里有个黑洞……

小胖受不了我的推论,终于幽幽地回答:“我很不安。”

“不安?”

“没错。我对于一切都感到不安,我说不上来是因为什么。我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都让我感到不安。比如说,时间,未来,以及站在我背后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每天只要睁开眼睛,就感到巨大的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可是我又不知道它到底隐藏在哪里。它似乎无处不在,但是又藏得天衣无缝。我可不想和它玩躲猫猫。我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高兴的办法,那就是吃东西。只要吃东西,我就会暂时忘记这些。”

我终于明白,小胖所说的“我高兴”绝非妄言。这就是泛虑症中的害怕性期待。

【现 象】

“屌丝”的焦虑谁能懂?

当下网络流行词“屌丝”二字为人熟知,不论男女,多数人都乐于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尽管曾有某导演炮轰“屌丝”二字不雅,质疑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但实际上,“屌丝”二字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广泛焦虑的社会心理。

“屌丝”一词源于网络,是一种自嘲的说法。起初,它指的是跟“高富帅”截然相反的一种人,其标签是“矮矬穷”“土肥圆”“没房没车没存款没品位没人爱”“宅在家玩游戏不懂女神心”等。用我们平时的话说,就叫“普通人”。

人们对于“屌丝”这个词的一般印象是什么呢?网上晒出了“屌丝”的各种条件:

女“屌丝”:从没买过比基尼、没有亮色指甲油、不会穿成套的内衣裤、从来不穿跟高5cm以上的鞋、超半年没换过新的发型、5个月以上都在减肥、不敢咧嘴大笑、喜欢走在男人的后面、不爱或太爱照镜子等。

男“屌丝”:身上现金不超过1000元、皮鞋价格不超过800元、婚前女友不超过3个、年终福利不超过1万、喝瓶装绿茶、抽20元以下的烟、开10万以下的车、只喝白酒和啤酒、三五年未长途旅游等。

标准一出,众网友顿时高呼:原来想当“屌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话说回来,讲了这么多关于“屌丝”一词的普遍印象,那么,这么多自称“屌丝”的人都是“悲剧”的吗?

其实不然。很多人看起来符合“屌丝”的某些标准,也有很多人也只是为了凑热闹。他们纷纷快乐地将自己称为“屌丝”,扎堆到这个队伍之中。

事实上,“屌丝”一词的泛滥,正折射出人们的广泛焦虑心理。

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本便会发现,“屌丝”背后隐藏着这样几个词:“小人物”“失败感”“难以改变现状”。

比如,A君会想:“社会那么大,我这么小。我工作不好,地位低,买不起车房,娶不起老婆,养不起爸妈。”

而B君可能会想:“我拼搏那么多年,每天加班加点却升不了职,加不了薪,陪不了家人,在领导客户面前低头哈腰,早想掀桌子不干了,但没那个胆儿。”

于是,他们都自嘲为“屌丝”,认为自己即使努力也不会有更好的未来,而自此之后,虽然对现状不满,却也过得安逸。但是,对他们来说,时刻生活在“不安全”中,即自己可能会因为一丝波澜而彻底失去仅有的生活。

A君也好色,但是他不敢追女神。B君也想创业,但他怕钱打了水漂。他们之所以会焦虑,正是源于这两点: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失去现状的担忧。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为“屌丝”一族,到底在焦虑什么?

1. 幻想,却无愿景

很多人说“屌丝”没有上进心,其实这大错特错,上进心人人都有,关键是朝哪里上进,如何上进;有人说“屌丝”没有梦想,这也大错特错,事实上每天他们的脑中都有无数小剧场上演。他们真正缺乏的是愿景,是努力的方向。他们回忆几年前的自己,发现自己仍是原地踏步,生活似乎停滞了,对未来也没什么期望。

2. 渴望,却无行动

“屌丝”的心中有很多渴望,渴望成为人生赢家,渴望万众瞩目,渴望改变世界。可是,这些渴望仅仅存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却缺乏执行力。实际上,他们只是懒惰,懒得去奋斗,懒得去改变,懒得去追求。他们焦虑不安地渴望着,却又心安理得地重复过去的一切。

3. 自尊,却更自卑

“屌丝”的自尊心不可小视,看似喜欢自嘲,其实内心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暗藏着一种从众心理。然而,在自尊的背后,却是深刻的自卑。他们将自己平庸的出身、平凡的才智作为不努力的借口,进而放任自己。他们总在想,“如果我失败了,我将一无所有……”之后便会否定自己的一切。结果,就是将自己束缚于一隅,在成功的幻想中满足自尊,也在失败的幻想中不断自卑。

4. 不甘,却要认命

“屌丝”深切地知道,梦想遥远,现实残酷。他们总是惦记着有一天能拍着桌子跟老板叫板,像富二代那样挥金如土,像暴发户一样购物炫富。他们并不甘于现有的生活,却只选择自嘲,在娱乐自己的同时麻痹自己,让自己继续安于这不如意的生活。

“屌丝”人群自我焦虑的对象远不止这些,而“屌丝”这一称呼,也正是他们用自嘲的方式来找到归属感、来排解焦虑。

【解 答】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在学习此疗法之前,请先列出那些经常让你感到惶恐不安的事。比如:

“我必须拿下这次的客户!”

“我必须在比赛中获得成功!”

“我必须要把我的孩子放在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

你可能会觉得我说的都太不靠谱了,你根本没那么想过,你只是“害怕”——害怕拿不下客户,害怕在比赛中出丑,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儿伤害——你并没有要求自己“必须”。

想想吧,你害怕拿不下这个客户,所以你要求自己怎么样?你要求自己“必须”做到!你害怕在比赛中出丑,所以你要求自己“必须”完美表现!你害怕孩子受伤害,所以你要求自己“必须”保护好他们!

没错,你的焦虑症结就在于“必须”。

那么,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必须,一切都只是可能。你可能拿得下客户,也可能不能;你可能表现出色,也可能表现欠佳;你的孩子可能安全生活,也可能出现意外。

首先,你要允许自己失败。

“我必须拿下这次的客户!如果我的表现有一丁点儿差错,客户就会被对手抢走!我将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我会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我的前途就毁了,我会一无所有!我将永远无法翻身……”

你的焦虑实在是过度了。而你的注意力则一直在“失败”这个后果上,完全无暇顾及如何摆平客户,恐怕失败的概率被你人为地提高了。

事实上,不如换一个思路:“这次的客户对我的确重要,但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虽然我更希望成功,但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只需要像平时那样就可以。失败或许会让人难受,但我的生活并不取决于此。”

你要允许自己失败。因为没有人能够“必须”成功!而生活中某些事情——即使再重要——的失败,也不会真要了你的命。

其次,要能够接受他人的态度。

“我必须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如果我表现得不好,那些家伙就会不停地嘲笑我,说我是个没用的小丑,他们会没完没了,简直太可怕了……”

你确实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人,这些和你一起组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的确会对你产生影响,其中一些可能让你反感、伤心或者暴躁,但别急着“过度运用”焦虑,请你尝试着全身心地去接纳这些,哪怕是恶意。

起初你会觉得很难,但当你接纳了这些,认为这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之后,你就不会再去关注它们。记住,你只要在此刻努力就好了。

最后,不要过度夸大危害的部分。

“我害怕我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他可能会被欺负,可能遭到车祸、抢劫、诈骗、非礼、地震、雷击……我不能让他受到一点点伤害,我很担心……”

事实上,这些都是小概率意外事件,只要事先做好防护工作就会大大降低风险,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不去危险地区、有自我保护意识、注意收听灾情信息等。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必须”。希望你能将自己列出的“必须”进行分析,看看属于哪种情况。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接下来介绍ABC理论。

ABC理论可以通过改变你的认知模式来调整你的情绪和行为。A代表事件,C代表结果,B则代表你的认知。

首先,A作为一个不愉快事件发生了,也就是情绪的触发点。在经历了A之后,你会得到一个结果C,即你的焦虑不安。

这看起来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是吗?我因为经历了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产生了过度的焦虑。

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点——B。在经历了事件A之后,我们在心里进行了加工,对事态加以理解,最终才酝酿出C这个焦虑情绪。

也就是说,引起C的源头确实是A,但追根究底,却是源自你的认知模式B。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后,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每个人在心里对这件事的理解和加工是不同的。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结合之前说的没有“必须”,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完全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

所以,为什么不马上就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比如,马上要考试了,你又开始焦虑不安:“万一考不好怎么办?监考老师会不会故意找我的碴?考试当天会不会肚子疼?我是不是并不是块读书的料?是不是放弃学习比较好?我的人生是不是完了?”

此时,你可以换一种想法:“这次考试我会尽力,虽然我不能保证结果,但是考得不好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依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或者就算我在读书上没有天赋,我在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长,我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显然,换一种思维方式你就可以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学会了理性思考。如果你的思维又兜转回到原地,那么你要马上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放松,同时进行这样理性的思考。

那么,最后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方式。比如,担心考试考不好,经过理性思考后,可以接受好或不好的结局,不过这不能避免你要参加考试这件事情的发生。现在,你已经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去寻找好的复习方法,并且不顾结果地投入进去。最后的考试成绩就是给你的努力的回报——不管是什么样的成绩,都是你全身心努力的结果。如果最终结果并不满意,要对自己说:“没人规定一定要成功,但我确实努力过。”

【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