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很小的儿童能够像成人一样对人和物体进行明确的区分。很可能对他来说,所有的事物都更像是“人类”,而不是“物体”。这种早期经验还非常原始,即使我们能够在记忆中对其加以重温,也不可能将它付诸言语,加之表达。哪怕是我们自己,也经常会给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格化的色彩:小路蜿蜒“爬”出山谷;山峰“跃”入天空;商店的橱窗被上面的房檐压得“喘不过气”来,就像我们背负着重担时那样;狂风“疾驰”而过;大海“呜咽呻吟”;而光线则在水面上“跳跃舞动”。我们能够认识到语言的这种不准确性,但要做到完全避免使用这些表达方式则几乎不可能。对人类来说,给感知到的物体赋予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这种将自身经验投射到物体之上的做法在儿童身上的出现时间肯定非常早,因为我们已经确切地观察到,当不久之后儿童开始思考和讲话时,他会把许多无生命的物体当成是活着的、能够运动的事物:他甚至会训斥他的玩具;而如果他不小心撞到了桌子,在他看来,桌子在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与他自己并没什么不同。
对儿童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区分人和运动的物体。儿童很快就会发现,固定不动的物体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而自己却能够操作或摆弄它们。运动的物体则非常不同。首先,像我们曾经讲过的那样,运动的物体对儿童来说很有吸引力,只有当思维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之后,儿童才能够在有意识的自主运动和机械运动之间进行正确的划分。而从最开始,人(儿童之后将会认识到他们是“人”)就比所有其他事物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因为他们会对他的需求做出回应、照顾他、帮助他。不仅如此,物体的运动一般比较规律,而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行为则难以预测,令人迷惑——狗有时狂吠,有时安静;保姆有时陪伴左右,有时不见踪影;父母有时微笑,有时皱眉——这引起了儿童极大的好奇。因此,儿童能够比较轻易地形成针对物体的应对方式,而与人交流则需要持续不断的注意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