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记忆的因素

时间:2024-12-02 11:44:03

记忆是不完整的,时间、兴趣、需求、频繁回忆是影响记忆的因素;

回忆的过程遵循联想的原则,但并非所有的联想都是回忆;

影响记忆的因素

练习并不能提高天生的记忆力,但借助合适的记忆方法,记忆的效果可以得到提升。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看到,心理持存参与了所有“行为倾向”的形成过程,即使对最简单的知觉行为来说它也是必需的,读者们对此已经非常清楚。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生活一直是在过往成就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你很可能在儿童时代为了掌握阅读技巧而付出过许多努力,但你此时读这时并不会记起那段时光;你早上起床,出去散步——你还记得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获得这种行动自由的吗?

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把过去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当我们稍加思考时,又经常会认为时光都被虚度了,因为我们既想不起过去的细节,也看不到它对现在有什么帮助。因此,当一位商人回顾他的学生时代时,经常会对其做出批评:他声称自己学到的都是无用的垃圾,已经全都忘光了,他如今对那段时间的记忆跟学习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他并不是在故意贬低教育事业,但他的评价很可能有失公允。诚然,他在地理和历史课上学到的具体知识已经消失无踪,但它们塑造了他对这个世界尤其是对自己国家的整体态度,而这一切强烈影响着他现在的行为模式。毕竟,哪怕是现在的商业生活,他又能记得其中的多少细节呢?做到点滴细节都历历在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吗?还是将它们汇集起来,并从中概括出更具普适性的商业技能,才是更好的做法呢?他能够记住的事情都是比较特殊的。一般来说,过往经历会使我们形成某种倾向,并进一步影响接下来的行为,而这些经历的细节则被遗忘。记忆是有选择性的。那么,哪些原则影响了选择的过程呢?

我们首先必须记住,不同的记忆在完整程度上存在差别。当我们能够记起某件事的大部分细节,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并能将它置于个人经历的适当位置上时,这类记忆是最完整的。我们可能记得自己曾游览过某个地方,却记不起任何与之相关的场景;或者我们清楚记得周围的景色,却忘掉了自己曾做过什么——在哪里停留过,在哪儿吃的饭,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可能记得见过某个人,却忘记了那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更加特殊的情况是,我们可能记得学到的知识,却记不起任何与学习过程有关的具体经历,对我们习得的大部分“信息”而言,情况都是如此。

那么,什么因素会对记忆的完整性产生影响呢?其中一点读者可能立刻就能想到,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忆某件事情的轻松程度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那些最近才发生的事情或刚刚才学到的知识最容易被记起——相比一星期之前的事情,我们对昨天刚做过的事情记得更清楚,也更可能正确回忆起它们的发生顺序;一般来说,只有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我们才能记起两三个月之前的某一天我们曾做过什么事情。

然而,我们很可能也不记得昨天早上穿鞋的情景,尽管这件事肯定发生过,而且就发生在不久之前。不过,如果我们匆忙中扯断了一根鞋带,那我们就可能记住它。单纯的日常活动一般会被立刻忘记,而那些震撼过我们的心灵,调动过我们的情绪,或者引起过我们狂热兴趣的事情——一言以蔽之,那些曾经被我们密切注意过的事情,则可能被长久地记住。

但这仍然不是事情的全貌。长期诊治某个病人的医生会对该患者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只要需要,他能够一直记住这些细节;而当这个病人出院或不幸去世时,他就可能将这个病例整个地忘掉,或者只记得它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贡献了什么一般性的经验教训。正在准备出庭辩护的律师也是如此,同样情况还包括(太多)为了考试而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他们中没有人会想在六个月之后再次参加同样的测试。另外,尽管这些例子中大部分细节都被遗忘了,但当需要再次出现时,重新学习的过程会非常迅速:许多人几个月不玩纸牌游戏就会忘掉它们的玩法,但当他们再次玩的时候,那些规则又会“回到头脑中”,几轮之后,他们对原来掌握的技巧也会再次运用自如。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发现,我们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些曾吸引过我们的兴趣,同时也符合我们当下兴趣的事情;还有那些最近发生或学习过的事情,或者,在此必须补充一点,那些经常出现在回忆中的事情——频繁的回想使久远的经历带有了某种时间上的接近性。简而言之,我们对那些与长期兴趣有关的事情记得最牢固。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情况出现,它们并不符合这一规律。勃朗峰 16 海拔15732英尺 17 ,这一事实对我来说并没有特别的用处,但它很可能会一直保留在记忆中,只是因为我在童年时代曾经重复背诵了太多次。大多数人都记得他们早期经历中的一些奇怪的片段,它们看起来跟个人的兴趣爱好并没有什么相干,但在当时很可能曾给他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当年纪渐长,近期发生的事情会比早年的事情在记忆中消退的速度更快。发热或某些种类的精神疾病则会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利于或损伤患者的记忆。但对普通人而言,记忆大部分时间都遵从一般性原则的支配。

因此,记忆并不是简单的往事重现,而是在脑海中重新搜集的结果。当我们想要回忆一件事情,我们会自然地开始寻找某些相关的线索。例如,我把伞丢在哪里了?我今早带它出门了吗?我出门后拜访过哪些地方?什么时候我曾需要空出手来而不得不把它放下?我会不停地沿着这些线索进行回忆,直到记起自己曾去过某个商店,然后灵光一闪——对了,我曾经把伞放在柜台上,然后……这类回忆程序并不总是能够获得成功,但它是我们所有人,而不只是心理学家,在类似情况下最可能采取的一种方法。我们试着回忆此次经历中与伞相关的所有事情,希望借此找回记忆中丢失的部分。在这里我们实际上使用了联想的原则,这时联想受到了某个确定目标的控制,因此并不会导致不相关的想法出现。

尽管回忆的过程同样遵循联想的原则,但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回忆,读者应该对这一点多加注意。书桌上的一页信纸可能会提醒我有一封信件要写。这个记忆很显然是被信纸与写信之间的联系所唤起的。但换个时间,同样地方的信纸可能只是意味着桌面不够整洁,接下来我会把它收到抽屉中去。在后一个例子中,我的想法和行为显然也是过去经验的结果,但这里并没有出现对过去的外显的回忆。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一般的心理持存,而非纯粹的记忆。

个体在记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人记得的事情也有所不同,这主要依赖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当时的需求。一个杂货商能够很容易地记住面粉而不是生铁的价格的变动。一个男孩可以准确地回忆起这个赛季所有足球比赛的结果,却记不住哪怕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另外一些人发现自己很容易记住数学公式,但要背诵一首诗歌却非常困难。这种记忆效果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个体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因此,只要培养出合适的兴趣,记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使课堂变得像足球比赛一样生动有趣,那他在保持学生记忆方面所遭遇的困难就比只是按部就班授课的老师要小得多。

然而,是否存在某类特殊的需要并不能完全解释记忆效果之间的差别。两个学生都非常希望通过某次考试,其中一个人获得了成功,而另外一个人却遭遇了失败。除了考试中常见的不确定性之外,这可能是因为后者的记忆力不如前一个人,或者他使用的方法过于机械。较差的学生可能缺乏区分重点知识和细枝末节的能力,他对书本里的所有细节都倾注了同样多的精力,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努力想要记住全部内容,这种尝试却超过了其头脑的负荷。他的答案总是离题万里,这让阅卷者清楚地意识到他对考查的内容缺乏理解。因此,这类失败可能并不是源于天生的记忆力缺陷,而是因为个体缺乏更高级的概念理解能力。通过将各种细节归纳总结成更易理解记忆的一般性原理,并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我们能够取得比死记硬背好得多的记忆效果。当我们对重要的原则和关键点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各种知识细节就会在需要时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纯粹的记忆力之间并不存在先天的个体差异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们还可以被测量出来。有些人背诵诗歌的速度比别人快得多,他们的记忆也保持得更长久,这类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记忆材料的兴趣不同引起的。对有些人来说它非常有吸引力,而另外一些人则对其毫无兴趣。为了避免此种类似的混淆,艾宾浩斯建议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测试的材料。在此,我们略过实验的技术性细节,而只考虑与主题相关的结果。我们可以假设在一个测试中,要准确而流畅地将一组十二个无意义的音节复述出来,需被试者重复二十次,而在另一个测试中则需二十五次。假设二者的注意力都同样集中,那么,我们就得到了数量化的记忆能力的差别。一星期之后,再对两位被测试者进行第二次实验。开始时两个人都不能记起那组音节,重新学习之后,甲需要重复十次才能恢复到以前水平,而乙则只需要五次。我们从而得到了他们在记忆保持能力方面的数量化差异。通过这种方法,个体先天的记忆力就可以被测量出来。这一程序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采用无意义音节将其他理性因素的影响完全排除在外,被试者的注意力也可以全部集中于记忆任务本身。

这一方法已经被用来考察儿童的记忆力是否优于成人。结果显示,儿童在初次记忆时遭遇了更多的困难,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比成人重复更多次才能记住一组音节,但当他们记住之后,遗忘的速度会比成人更慢。很显然,初次记忆时的表现差异至少部分是由于儿童集中注意的能力不如成人造成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记忆类似的无意义音节,然而,许多需要我们牢牢记住的知识往往是一系列近乎无意义的词汇——乘法表、语法规则、数学公式等都必须被牢牢记住。正如我们熟练掌握某项技能的关键在于形成习惯一样,对这类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重复背诵的方法。只有当一个人全神贯注时,习惯的形成才更加迅速。如果一个小学生对能否掌握法语动词毫不关心,那他在学习它们时就需要进行更多次的重复。如何培养儿童产生合适的兴趣和动机是每个教师必须自行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任务只是指出它们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如何才能更加简单有效地进行记忆,以及由此引出的记忆能力是否可以训练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例如,想要背诵一首长诗,是逐节重复的方式更有效,还是整篇背诵的方法更省力?实验结果表明,不管对于成人还是儿童,第二种方法的效果更好。如果我们在记忆时不停地重复某一小节,就会在这一小节的最后一个字和第一个字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而当我们转向下一小节时,这种联系就会被破坏。另外,“整体方法”还有助于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稳定的、完整的主题思想或图片。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模糊的轮廓首先被建立起来,经过不停地重复之后,各种细节也逐渐得以完善。

实验结果还表明,练习并不能提高天生的记忆力,但借助合适的记忆方法,记忆的效果可以得到提升。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理解记忆内容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不管是对记忆的获得还是之后的提取应用来说都是如此。而实际的测试结果还要依赖于充分的、符合主题的准备,以及回忆的准确性。如果记忆材料可以按照逻辑关系组织起来,那么,最经济省力的做法就是将精力集中于组织过程,这比努力记住各种细节要有效得多。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找到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能建立的联系越多,记忆效果也就越好。通向新知识的路径越多越好,因为这大大增加了它被回忆起来的机会。

与此类似,在记忆时采取尽可能多的重复方式也很有帮助。记笔记是其中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通过将公式或定理写在黑板上,教师可以给学生额外的视觉刺激,从而促进他们的记忆。另外,适合个体的记忆方法可能各不相同。一个视觉型的人在看到书面材料时的记忆效果最好,听觉型的人在听到或自己念出这些内容时记得最牢固,而运动型的人则需要将记忆材料动手抄写下来。当然,正如我们曾经讲过的,不管是快速的记忆还是精确的回忆,集中注意都是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