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会受到联想原则的控制

时间:2024-06-29 05:44:06

在缺乏目的性时,我们的思维会受到联想原则的控制;

当前目标、原始经历的发生频率、接近性、有趣程度等特征会导致接近联想;

思维会受到联想原则的控制

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会导致相似联想或对比联想。

在婴儿期一讲中,我们着重解释了儿童的经验是如何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紧密联系使他们可以在某个经验链的初始阶段重复出现时,对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做出预判,然后再将这个经验链的剩余部分执行下去。父母对他说“躺下”,他就会随之躺下;对他说“马车,宝宝”,他就会看向窗外;等等。这些话语往往是一个经验链初始部分,其频繁地重复出现于儿童的经历中,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是构成某个整体行为的一部分。过往经验使得此类“倾向”在他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来,其形成同样遵循着习惯一节中曾讨论过的心理学原则,在这种形式下它又被称为联想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当前经历与过往经历有相同的部分,而且后者又比较有趣时,人类思想就容易知觉、想象、考虑或主动意识到二者的相似之处。

同样的原理可以解释为何一个首次乘坐火车的儿童会看到“树在移动”,因为它们在不停地掠过他,就像在家时马车或其他物体掠过他的窗口一样。它也可以解释我们的表象或思维“列车”的行驶方向,因为它们的路径会或多或少地依赖于过去的经历,并遵循着习惯的原则,即从部分到整体。当我们忙于一项实践操作或正在进行理性思维时,这种由习惯控制的行为倾向会受到目的的调控。如果我们一门心思地想要赢下一场网球比赛,或者证明一条数学定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路就会始终与该目标联系在一起,而不会随意偏离主题。然而,我们都知道贯彻执行一项计划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管我们如何希望,不相关的表象或想法总会偶尔占据我们的脑海。

当行为的目的性非常微弱时,联想原则对我们的表象或思维的控制就会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在白日梦或者混乱的梦境里,各种念头似乎是偶然地、自发地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它们纷至沓来、变化万千。正如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即使在浮想联翩时,人们往往也能察觉到自己的思路和各种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在论及我国的内战时,有人却问起一个罗马银币价值几何,试问还有什么事情比这看起来更不相干呢?但对我说来,其间的联系却十分明显。因为关于内战的想法引出了国王被献给敌人的思想,而这一思想又引出基督被出卖的思想,并进一步引出那次出卖的代价——三十个银币的思想,从这里开始就很容易引出上述存心不良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在顷刻之间发生的,因为思想非常敏捷。”

霍布斯描述的这类行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读者可以自己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让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词,例如“纸张”开始,允许我们的思维任意漫游一小会儿,然后把思路记录下来。我得到的结果是:

纸张,碎布,贫穷,财富,国家税收,地方税收,市政厅,市长。

当然,从出发点开始,思维就会沿着截然不同的路径伸展下去,而每个人都可能对自己的思路有一套解释。例如,为什么我会从纸张想到碎布呢?这是因为一小时之前我刚刚观察过一张纸,据说它是由碎布制成的。这种时间上的接近性解释了为何思想会遵循一条看起来特别不寻常的路径。从碎布到贫穷之间的转换则更加常见,因为现实经历使得二者经常同时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几乎所有的例子都表明,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或从一个表象到另一个表象,我们的思想只是在延续某条旧的路径——有些是最近才形成的,另外一些则由于频繁的重复,早已深入我们的脑海。“不断重复”这一教育格言就是对该规律的典型应用,这其中还蕴含着广告成功的秘诀。我们的肥皂、可可粉或者茶叶用光了,而我们又看到了太多次“××牌”的广告,这时我们对这个“××牌”的需求就变得非常强烈,使制造商花费的巨额广告费完全物有所值。

有时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某次经历特别令人震撼或者生动有趣,任何与之相关的情境都足以唤起我们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见到如此这般一个人或听到他的名字,或者只要身处如此这般一个街区或者略相仿佛的地方,当时的记忆就会复生。这种倾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微弱,而该过程的快慢则会受到原始经历的相对强度、趣味性以及重复频率的影响。如果只是偶尔遇见从前的一位老校长,他的样子很可能让我们想起过去他对我们的某次严厉训诫;而如果能够经常见到他的话,那他的外表就会与这些新的经历强烈联系在一起,而不再唤起我们对那次惩罚的记忆。

上述这类思维倾向通常被称为接近联想。如果当前的想法(表象,或者知觉)曾经在以前许多经历中出现过,那么我们就难以预测思维会延续其中哪条路径;这最终取决于我们正在奋斗的目标。而当明确的目标不存在时,原始经历的发生频率、接近性或者有趣程度等特征将会决定现在的思路。

还有一些情况下,实际发生的联想显然不能用这一原则进行解释。例如,一个刚刚认识的人让我们记起了一个老朋友,或者一个异常高的人让我们记起一个身材矮小的老熟人。这类联想通常被归类为相似联想或对比联想。在相似联想中,实际的联想结果会先产生,然后人们才会注意到这些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当我们看到屋子那头的人时,关于一个老朋友的想法就自动浮现了出来,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两人非常相像。在“相似联想”中,旧的联结发挥的作用同它在我们记起一个马路对面的人的名字时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我们看到屋子那头的人,就如同我们真的看见了与之很像的那个朋友一样,两人的外表会使我们的思路朝向同一个方向。因此,所谓的相似联想实际上只是给习惯原理提供了一些新的例证。也就是说,相似联想与接近联想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同理,我们发现对比联想也可以被归于同一理论框架,因为它也是部分原始经历引起整体回忆的过程。特别高的人会让我们想起特别矮的人,这是因为二者都是极端体型的个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语言的环境中,因此需要对言语联想进行一下特殊的说明。这一做法的必要性在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对讲话者来说,他们使用的词汇和短语总是表达了某种特定的含义。但是,儿童会频繁地“学舌”,他们能够非常迅速地学会一个短语,甚至一整串句子,并在回答问题时使用它们,不够仔细的人会因此产生误解。孩子的天分越低,他的用语就越有可能超过他真实的知识水平。一个聪明的儿童听到或看到一段话时,他的头脑中会产生相应的实际事物的表象或想法,而不是另外一段话;而当他想要讲话时,他会努力组织语言,使它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没那么聪明的孩子则会满足于语言本身,尽管他讲起话来可能滔滔不绝,但他的想象其实不那么生动,他的思想也非常肤浅。当然,适当的训练可以纠正这一趋势。

除了那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儿童一般比成人更容易分心。他们对纯粹的智力训练兴趣不大,所有碰巧出现的联系都会使他们走神。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写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就越松散。小学生写信时经常会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然后再跳回来,就像蝴蝶一样游移不定。那些没受过教育、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人,不管年纪有多大,他们的表现也仍然如此;但在训练有素的头脑中,思路不再被单纯的联想原则所左右,我们可以自己决定思维的方向,而且当前的目标越重要,不相关的联想就越不可能发生。

个体在联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异一部分取决于过往经验的多寡,另一部分则受个体兴趣范围的影响。当然,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让他的思维“信马由缰”一会儿,最后的结果也会天差地别。我们的心境强烈影响着联想的方向。例如,当我们陷入忧郁时,思想也会随之变得悲观;在其他时候,某些情况的出现可能只是提醒我们还有困难需要克服,但此时它却似乎预示了最为黯淡无光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