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掌握感觉经验的意义

时间:2024-12-02 11:17:01

我们注意到,婴儿在饥饿时会开始哭泣,疼痛和其他不舒服的感觉也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根据引起哭泣的不同原因,哭声的特征也会发生变化。虽然并没有处在真正的痛苦中,但习惯于被爱抚怀抱的婴儿会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开始哭泣,直到他重新处在惯常的姿势为止。保姆的照顾越是无微不至,这种哭闹就会持续得越久。她的一次偶然疏忽很可能招来婴儿的强烈抗议,但这不是因为婴儿性情暴躁,或者缺乏耐心,而是由于日常生活节奏被打乱所引起的剧烈痛苦。哭泣能带来最终的满足感,这种本能的表达方式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很显然,哭泣使婴儿能够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但他并不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才开始哭闹的。对婴儿来说,哭泣是难以抑制的:它是一种天生的倾向,而不是某个人灵机一动的发明。当机体恢复到舒适的状态时,那些引起哭泣的神经机制就会自动停止运作。除了最后的满足感,这一过程还伴随着许多其他的感觉经验。照射到眼睛上的光线逐渐减弱,一个迅速的移动改变了他的俯卧姿势——现在他被抱在保姆的怀抱里了,这是他每天张开眼睛或开始入睡时的姿势。每次当他开始哭泣的时候,类似的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哭声启动了一连串的、以舒适感作为结束的感觉经验。逐渐地,这些经验会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经验链。原本最后才会发生的婴儿的反应,现在却变成了最开始的部分:只要保姆向他俯下身子,婴儿就会马上停止哭泣。而在保姆弯下身子的视觉经验出现之前,还有其他的感觉经验——例如她的脚步声,或者开门的声音——这些经验也会逐渐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能够使他停止哭泣的信号。而当这些环节没有按照正确的顺序执行,或者最后的环节被过度延迟的时候,婴儿很快就会再次开始哭泣。

婴儿期掌握感觉经验的意义

婴儿生活中反复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会形成特定的模式——喂食、洗澡、穿衣以及其他的看护照料——这些活动占据了他清醒时的绝大部分时间。保姆的行为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而当变化出现时——例如,一个新的声音,或者一次新的碰触——就会引起婴儿的不安和哭闹。这些变化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他的生活总是按部就班,发展的机会就不可能出现;而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太过多变,前文提到的条经验链就难以形成。上面所述的两种情况对儿童来说都是不利的。

不久之后,相同的过程将会发生在其他类型的反应中。午后的客厅里,一个十八个月大的幼儿正表现得烦躁不安。图画书没能安抚他,对他说“ta-ta”(出去)带来了片刻的安静,但之后没有什么实际行动的迹象,他很快又开始了哭闹。这时,他的保姆突然出现了,头上还戴着那顶出门时戴的帽子。他马上微笑起来,扭动着爬下妈妈的膝盖,向着房间的另外一边跑去。他可能还需要再等五分钟才能真正迈出家门,但这已经无关紧要。除非等待时间远远超过了穿衣服等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他才会再次陷入之前的情绪中去。

然而,这个例子中的幼儿和饥饿的婴儿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异。首先,这个儿童会被一个词吸引住。词语的效应时间一般非常短暂,因为说出某个词并不意味着它所指代的事情一定会发生。从这种意义上讲,词语的发音与先前开门或关门的声音所产生的效果非常类似。它们都能够安抚儿童的焦躁,因为在过去的经验中,这意味着某个能带来满足感的经验链即将开启;但当这条经验链的初始部分独立出现时,它们能够起作用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一点与语言获得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下一讲中进行讨论。另外,幼儿所处的情境已经比婴儿复杂得多,他开始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这与只能躺在小床里、被动地表达态度的婴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还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为什么不开心,也不能设法去寻求满足;但是,当他看见自己的保姆出现时就会立刻表现得非常兴奋,好像他苦苦盼望的正是她的到来一样。成人通常知道自己的需求,也能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而如果不清楚原因,幼儿就会很难取悦。正确的刺激一出现,他会马上表现出目的性的、充满期待的行为。对于婴儿来说,经验并非总以那种开始、经过和结束都特征鲜明的顺序出现,而是无须自身来对经验施加影响。

变化会引起儿童的注意。我们可以推断,重大的变化首先是从一条经验链过渡到另一条经验链时产生的。接下来,则是由那些经验链中的重要变化引起的。逐渐地,非常小的差别也会被一一分辨出来。儿童理解差异的能力一直在稳步提高,这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分辨差异的能力增长的同时,儿童的行为还表现出对经验进行综合或联系的趋势。从本质上讲,这一行为通常带有目的性,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综合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会受到个体实际需要的控制。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儿童就会选择那些能够满足自己兴趣的感觉经验,并将它们联系起来,但此时的行为通常是无意识的。在此后的生活中,我们会努力养成一些习惯,或者阻止另外一些习惯的形成。但是,我们仍然像婴儿一样,能够自然而然地对某种稳定存在的环境需求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对新环境的适应经常是自动进行的,我们有时甚至注意不到它们的发生。因此,当一个男孩从纪律松弛的班级转入秩序井然、学习氛围浓厚的新班级后,他通常能够立刻融入其中。为了适应新环境所进行的行为调整一般不需要主动的努力,这个原本总是调皮捣蛋的孩子,现在变成了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他并非对环境氛围的变化一无所知,但如果问到他自己都做了哪些改变,他可能很难描述得出来。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婴儿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他是如何将意义和那些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感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而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他就已经对感觉活动本身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看到他从感觉游戏中得到的乐趣越来越多。他会聚精会神地聆听悦耳的声音,或者当一个明亮的物体在面前轻轻晃动时,他会兴高采烈地扭动身子,举起手臂。他的注意力也逐渐被自己的动作所吸引。他会一直倾听自己发出的咕咕哝哝、咿咿呀呀的声音,或者注视自己手臂的运动,这种行为经常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当然,这种“他自己的”动作中的“自己”,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自己”还有一定的差异。原因在于这些行为并不是有意做出的,而很可能是某些无意识的生理过程的结果。

接下来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类感觉经验是如何建立起一系列后天因素,从而构成新的机体需求的。一个又一个感觉经验通过融入经验链来产生意义,而不再局限于其发生时那一瞬间。同样,一些经验从某个能引起婴儿强烈情绪反应的感觉集合中凸显出来,成为其代表性的要素。看见放在一边的拨浪鼓时,婴儿很可能会开始哭泣。因为此时他的感觉经验中只有视觉的成分,这带给他强烈的不完整的感觉。在他以往的经验中,这个感觉集合同时还具有声音和运动的要素。因此,看到那一小块色彩会使他哭泣,对婴儿来说,这种感觉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只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却吃不到嘴里时的感受一样糟糕,虽然此时他还不能明确地说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不开心。当我们把拨浪鼓放到他手中时,它的“音乐”、婴儿手臂的运动,以及视觉印象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婴儿因此恢复了平静。如果我们没有把拨浪鼓递给儿童,而是选择自己摇晃它,这种行为能否满足婴儿的需求呢?这要取决于它在儿童过去的经验中是否经常出现。无论如何,婴儿还不会像自己的哥哥一样,故意吵吵嚷嚷;后者的行为需要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水平。婴儿的行为是源于他对某些情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集合”,当这些情境不够完整时,就会引起儿童的不适感,哭闹是他对这种感觉的一种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婴儿现在已经“认识”了这个拨浪鼓。一块特定的色彩,或者一种特定的声音,对他来讲都只是某个完整物体的一部分。它们刚刚出现时能够引起婴儿一阵快乐的感觉,但紧接着他开始察觉到这种经验不够完整,不适感和哭闹也就随之产生。

按照同样的方式,婴儿所处的环境被逐渐系统化地组织起来。对他来说,虽然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母亲、保姆、奶瓶、小床、椅子等事物都处于能够引起愉快的感觉经验的中心。这些感觉集合中的某些重要因素会首先被觉察到,并引起对婴儿对整体经验的期待。他先是通过声音“认出”他的妈妈,通过嘴唇上的触觉“认出”奶瓶。逐渐地,他学会了通过瓶子的形状和妈妈的外貌认出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能通过越来越多样的感觉成分对物体进行知觉。换言之,他对物体的认识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细节,他区分感觉性质的能力也日趋完善。现在,不管球被放在桌子上,还是在房间另一边的地板上,或者正被人扔向天花板,他都能顺利地辨认出它。

随着婴儿理解环境能力的提高,对胳膊和手部运动的控制能力也稳步发展起来,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他对环境的观察。最早的触觉经验完全是偶然出现的。当明亮的物体在面前晃动时,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会兴奋地挥舞手臂。如果它偶尔碰触到了他的手,就会引起一种四处摸索的动作,在旁观者看来,这似乎意味着婴儿想要抓住这个物体。如果他的手指碰巧圈住了它,那他就会握住这个物体,但是随着手指间歇性地松开,物体又会从他手中滑落。开始时,这种短暂的经验偶尔才会出现,但它带给儿童的愉快感非常强烈,因此那些在它之前出现的经验——物体处在碰触范围内时的视觉形象,手臂接近这个物体时的视觉和肌肉感觉——很快就与抓握住这个物体时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并在重复中形成一条越来越清晰的经验链。这条经验链会逐渐变得协调固定,并最终指引婴儿的动作。这时,如果有物体在眼前晃动,婴儿就会运行这一曾经带来愉悦感的经验链。手臂肌肉的间歇性抽动也逐渐得到抑制,在感觉的指引下,眼睛和胳膊的运动开始变得协调一致,并准确地指向最终的目标。

在能够控制手和胳膊的运动之前,对眼睛和头部的控制能力已经率先发展起来。在很小的时候,婴儿就会随着移动的物体转动头部和眼睛,这比他能够伸手抓握东西要早得多。通过这类感觉经验,他逐渐理解到同一个物体的视觉形象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例如不管妈妈在房间的另一端还是在他身边,他都可以认出她来。

对手部运动的控制使得婴儿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空间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它们的形状、位置以及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另外,随着感觉经验的丰富以及分析能力的增长,婴儿逐渐掌握了通过物体的某个特征来推断其整体的能力。在亲手碰触摆弄过一个球之前,他还不能将它的外表和光滑、浑圆等性质联系在一起;对其他形状的物体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但逐渐地,婴儿对球体的感觉经验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不仅熟悉它的视觉形象(例如,球体表面的明暗分布),而且也具备了用手碰触或抚摸它时的感觉经验。这些复杂感觉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已经能够代表其整体,因此,当婴儿看见一个球时,他就可以推测出抚摸它的感觉,而当他在黑暗中碰触到这个圆圆的物体时,他也能够像亲眼看到一样,认出这是一个球。

逐渐地,婴儿还学会了根据一个事物的外表来判断它是否在能够碰触的范围之内——这是距离判断的第一步。现在他已经可以在屋子里到处打滚,或者爬来爬去,在这个过程中,他发觉熟悉的事物外表会随着他的运动发生变化,从而将这二者互相联系起来。之后他会开始学习走路。在婴儿六个月时,轻触脚底会引起伸直双腿的反射性动作,这使得他可以在有支撑的情况下站立起来;当他稍大一点,同样的碰触会引起他四肢的摆动,在成人看来,这似乎意味着他有一种想要行走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