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于年幼儿童精神世界的知识基本都是间接得到的。婴儿不能告诉我们他正在想什么,稍大一点的儿童通常也不能阐述其心理过程的细节。成人经常会回忆他们童年时期的经历,但这种回忆常常包含太多的错误,以至于它们对科学研究不可能有太大的帮助;此外,这些回忆也很少会涉及儿童一岁之前的经历。
新生儿是全然柔弱无助的,这是他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与新生的羊羔或狗仔相比,人类幼儿处在较为不利的位置:羊在12个月时即发育成熟,狗也只需要两年,而人类个体则在年满21周岁后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 1 ,其骨骼系统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幼年期的无助和长期的不成熟状态在整个动物界中并不常见。事实上,有许多动物在出生时就已经发育得非常完全,它们能够独自生存下去而不需要父母的任何看护。一般而言,在动物界所处的进化位置越高,幼崽依赖父母照顾的时间就越长。蝌蚪从它孵化出来的那一刻起就能够自己生存,鸡崽在出生时是半独立性的,小狗需要母亲照顾两到三个月。而一个儿童在一岁时可能刚刚开始走路,在那之前,他都是需要悉心照料的婴儿。
让我们对婴儿进行一次更为仔细的观察,看看他究竟具备了哪些先天的能力。我们可以立刻注意到,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但无论在睡眠还是清醒状态,他的复杂的生理活动,例如心跳、呼吸和消化,都在自动地运行。另外,如果你把手指放在他手中,他会去抓握它们;如果喉咙发痒,他就会咳嗽;他也能够很完美地打喷嚏。当他感觉到饥饿,他就会醒过来并开始哭闹,如果这时把手指放进他嘴里,他将停止哭泣并开始用力吸吮,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饥饿感,因此一小会儿之后,哭泣就会重新开始。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做到这些。他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机制使他具备了进行此类活动的能力,而感受到的外界刺激则使这些机制开始运作。
可以看到,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婴儿表现出一些特定但非常有限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可以调节自己,来利用那些有利的环境因素满足生理需要,并避免不利环境因素的伤害。这类运动被称为反射或本能运动。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其他一些行为,它们看起来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婴儿的胳膊、腿、脸颊以及眼睛,都会以一种随机的方式进行运动。此类随机运动看起来并没有即刻的目的性,但它们在儿童的长期发展中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到,这个小家伙的眼睛、耳朵、鼻子和手都和我们自己的非常相似,但他还不能像成人一样地看、听、嗅、触。光线和声音会对他产生影响,前者使他的瞳孔放大或缩小,而巨大的声音则会惊吓到他。和稍大点的、已经能够自己跑来跑去的儿童不同,这时他还不能主动地使用自己的感官。新生儿只是各种发展可能性的集合体。在开始时,这些可能性会发展成一系列的反射、本能或随机运动,以及一定程度的感知外部刺激的能力,这些感知能力是上述运动能够进行的前提。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即外界刺激在婴儿的意识中产生的结果与我们的有很大不同。
从大量经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各种感觉,并能够把它们区分为声音、图像、碰触等等类型。婴儿还不具备这样的经验,他的感觉只是一团混乱的,甚至毫无意义的连续体,只有生活本身能够对它们加以梳理澄清,并最终赋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