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认知

时间:2024-12-02 11:08:06

下面几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婴儿期的一般概况以及儿童的语言获得,在这之后,我们将会从意志、情感、认知三个方面依次对心理行为进行考察。然而在任何时候,这三个方面都不能真正地被分离开。这一事实使得我们不可能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而完全不涉及其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建议读者在正式讨论开始前先对情感和认知的一些主要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完整的内容将在之后的章节中讲到。

让我们首先从认知开始。正如我们曾经见过的,这一术语涵盖了所有的意识状态。而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有意识,我们就必定意识到了某些事情,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客体。就其特征而言,我们意识到的这些客体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相应地,我们的意识或认知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专门的名称。

婴儿期的认知

现在,你正在看着这张打印出来的书页,或许你还听见了屋外传来的噪声,或者你感觉到窗子里透出的一股冷风。上述类型的意识主要依赖于感觉的参与:如果你是盲人,那么你就不可能看见这页书;而如果你耳聋,你就不可能听得见噪声。对感觉中呈现的某个物体的认知被称为知觉,而知觉到的这个物体则通常被称为知觉对象。它是儿童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类型。现在请更加仔细地考虑一下你对这页书的知觉。你知道这是的一页,上面排满了印刷出来的字,除此之外,你还看见了什么?严格来说,你看见的是一个白色的表面,它被均匀的光线照射着,上面有一些黑色的符号。这些认识都来自于此刻的视觉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你可以感觉到黑色与白色,或者说拥有黑白视觉——颜色、声音、冷热、碰触、疼痛、气味等都是如此;而这些黑、白、色彩以及诸如此类的性质,当它们出现在你的感觉中时就被称为感觉对象。因此你对这页书的知觉中包含了感觉成分——视觉,但这还不是全部。例如,你还知觉到这页纸非常光滑。最初,光滑是一种需要借助触觉而不是视觉才能理解的性质,只有在积累了相当长时间的经验之后,你才能学会如何通过视觉来加以判断:现在,当你看向特定的光影分布模式时,你看见的是光滑的物体,而另外一种光影分布则意味着你所看见的事物非常粗糙。因此,虽然知觉中总是存在一定的感觉成分,但它也总是含有比感觉更多的内容,这里的“更多”主要来自过往经验。

现在请闭上眼睛并试着在脑海中描绘出这页书的样子,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尽管他们描绘出的书页在清晰程度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你觉得有困难,那就试着回想自己的声音,天鹅绒的触感,或者洋葱的味道。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你都体验(意识)到了某个物体,只有当你曾经对该物体有过类似的知觉经验时,这种体验才有可能发生。与此同时,其实你并没有真正地在看、在听、在碰触或是在品尝——实际的感觉经验并没有发生。这种类型的认知过程被称为表象活动,其产生的对象则叫作表象。你还能够将这些表象或者它们的一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你从未见过,也并非真实存在的物体。例如,如果在脑海中将草莓的香气、香蕉的形状、橙子的表皮以及洋葱的内部结构糅杂在一起,你就想象出了一个连考文特花园中都不曾出现过的水果。类似地,你还能够根据一本的描述想象出,或者说构建出其中女主角的姿态容貌,以及她所居住的房屋的样子。

除了能够对物体进行知觉、表象、想象等认知活动之外,你还可以对它们加以思考。正如我们曾经看到的那样,你可以在“心灵的眼睛”中描绘出这页书,而除此之外,你还能够对它所讲述的主题详加思索。你可能会说这些段落包含的内容非常清楚易懂,或者其中的某些论述让你不得要领。你还可以断定上面那个想象出来的新奇水果味道糟糕,或者它是一种热带水果,在它生长的地方当地人的皮肤都是黑色的。这种肯定、否定以及推理行为都属于思考或者思维。当然,我们可以在思考某件事物的同时知觉到它,或者产生它的表象,但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做。如果我说“国王刚开始一次长途旅行”,那么你并不需要看着国王,或者曾经见过他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对于那些不可能被知觉到或想象出的事物,思维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例如电、勇敢以及议会制政体。这种区别于知觉和表象的思维对象被称为概念,而在思维中对它们进行理解归纳的过程则被称为概念形成。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讨论概念与其他认知形式之间的区别,现在,读者只要认识到对一件事进行思考与看见、听见、触摸它或形成它的表象是不同的过程就已经足够了。

现在让我们转向意识的第三个方面,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特别有趣,因为它是我们经验中与自我最密切、最私人化的部分。在词汇术语方面,我们马上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困难。我们日常对“感觉”“情感”等词汇的使用充满了混乱。我们会说自己感觉寒冷或者感觉胳膊疼痛,又或者是感觉有东西碰到了我们,也会说我们感觉愉快、抱歉、愤怒或者高兴。但在心理学中,它们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寒冷、碰触、生理疼痛等都属于感觉经验,而愉快、愤怒等则是一种情感。前者是由感觉器官的兴奋引起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我们有触觉、温度感觉以及疼痛感,因此寒冷、碰触以及疼痛都属于认知对象,而不是情感或情感状态。

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最明显的情感是愉快感及与其相反的情感,在这里我们将遭遇到第二个困难。人们经常会用“痛苦”来表示与愉快相反的情感,但这种说法可能会与生理上的疼痛发生混淆,而后者像我们讲过的那样,是一种感觉。对于这种相反的情感,我们的语言中并不存在现成的名称,因此我们建议将它称为不愉快。我们都非常清楚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所引起的感受是怎样的。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二者之间还存在一种中性情感,尽管我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感受到它,例如向一张记录纸上填写记号时,这种活动既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也不会让我们感到厌烦。

我们使用“恐惧”“愤怒”“喜悦”等词汇来描述另外一些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的状态。正如我们在之后的内容中将会看到的那样,这些状态更加复杂,而且它们也并非纯粹情感性的。为了把这些状态和前面提到的更简单的情感区分开,我们把它们称为情绪。读者只要思考一下在不同情况下的愤怒体验有多么的不同,就能够认识到这种复杂性了。例如,当愤怒的对象分别是深爱的人与无关紧要的人时,它们引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一种持续时间更长的、我们称之为心境的状态存在,它在某些特征上有别于情绪。心境并不像一时的愤怒或其他剧烈情绪那样让人心神不定,但它会对我们所有的知觉和思维都造成影响。强烈的悲伤之情会逐渐淡去,并转变为一种持续的忧郁心境。在这种心境之中,不只是那些涉及悲伤源头的想法,所有的思想和观点都会显得黯淡无光。

我们在上一节中曾提到过,我们会对他人形成一种整体的好感或恶感,虽然我们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人。人的一生中会围绕不同物体形成各种各样的情绪系统,我们喜欢一个人,而讨厌另外一个,欣赏勇敢而鄙视懦弱。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这些情绪,但是当我们想起这件事情时,相关的情绪就会产生。这种复杂的情绪意向被称为感情。

在对不同情绪和心境的易感性方面似乎存在天生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些人总是乐观开朗,另一些人则经常郁郁寡欢。稳定的易感性差异被称为气质。它们对现实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对其产生原因仍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