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联结的不同强化

时间:2024-06-29 04:53:03

最后,我们需要对上节中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以后,我们首先要明确上节报告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虽然这个事实只是偶然出现,但我们却看出了它的实际价值。我们对这一事实进行讨论是有所保留的,因为我们所得的数据的确实性并不高。但是,我们又不能对这个事实置之不理,因为这个事实的可能性很高,并且,只要它能够被证实,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释那些实际上存在,但是一直被我们忽略或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意识活动的内部过程。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对这种过程和意识活动有过阐述,我们认为它们都是相互独立的。

我们需要的改组方式与前面提到的改组方式相同,改组时,需要把第一组相隔一个音节的奇数组音节与第二组相隔一个音节的奇数组音节相结合,共同组成一个新的音节组;然后再把第一组相隔一个音节的偶数组音节和第二组相隔一个音节的偶数组音节相结合,共同组成另一个新音节组,其他四个音节组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改组。学习这种改组过的音节组是为了说明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样的特殊关系可以从下面的现象中表现出来:学习第一、第三、第五个音节组比学习第二、第四、第六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除了以上的情况外,我们所遇到的其他情况却截然不同。在其他的情况中,实验的结果都是相反的,无论是原有的音节组还是改组后的音节组,学习第二、第四、第六个音节组比学习第一、第三、第五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少。

什么是联结的不同强化

下面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来证明以上的结论。在前述实验中,分别随机挑选10个实验,这10个实验的初始阶段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对包含16个音节的6个音节组进行第一次学习,直到可以实现第一次完整无误地背诵。在这里,我们将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处理的方式是,将识记第一、第三、第五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相加求和,将识记第二、第四、第六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相加求和,然后根据所得的数据制成表9-6-1和表9-6-2。

表9-6-1

表9-6-2

比较上述两个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这10个实验中,被实验者学习第二、第四、第六个音节组比学习第一、第三、第五个音节组所用的总体平均时间少。在不同的时期,实验是有明显差异的,比如在两个时期分别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数值,分别是-305和-117,但这两个负数数值并不会影响整体的结果。实验中产生的波动可以通过平均机误来表现,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些机误是比较大的,而差别的性质同时也能清楚地呈现出来。

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得到了这样一些结果:从局部来看,每个实验差异波动较大,因此机误也相对较大;如果遵循整体思想,将几个实验结果统一来看,那么学习第二、第四、第六个音节组所用的工作量始终比剩余各音节组占优势;从整体来看,实验中的差异便明显减小,机误的数值也相对较小。在之前的11个实验中,也就是本章第3节所提到的实验中,我们按照间隔一个音节的方式对音节组进行改组,并对其展开识记实验。

表9-6-3 改组音节组相隔1个音节的实验数据

计算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机误为:Ⅱ、Ⅳ、Ⅵ三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Ⅰ、Ⅲ、Ⅴ三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33(P.E.m=23)

在以前稍晚一些的类似的实验中,得出如下数据:

表9-6-4 由间隔1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的实验数据

计算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机误为:Ⅱ、Ⅳ、Ⅵ三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Ⅰ、Ⅲ、Ⅴ三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42(P.E.m=29)

在以前所做的10个实验中,音节组未变,第一天诵读音节组16次,第二天对音节组进行重学,得到数据如下:

表9-6-5

计算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机误为:Ⅱ、Ⅳ、Ⅵ三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Ⅰ、Ⅲ、Ⅴ三个音节组所用的时间=17(P.E.m=21)

从机误来看,上述一些实验数据不具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是从差异的性质来说,其一致性使得其表现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了。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对单个包含16个音节的音节组进行学习时,产生了一种规律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与前面的差异之间存在着联系。这种波动性的表现形式是较快地学习完一个容易学习的音节组后,就会紧接着较慢地学习一个不容易学习的音节组,然后以此类推。在实验中,这种规律性就导致第一组学习起来用时较短,第二组学习起来用时较长,余下的四组也遵循这样的规则。于是,计算出的学习Ⅰ、Ⅲ、Ⅴ三个音节组所用的平均时间较少,学习Ⅱ、Ⅳ、Ⅵ三个音节组所用的平均时间较多,后者减去前者所得的数字自然为正数。而对于所产生的结果既与我们所预判的不同,又和实际情况有出入,我们就不得不感到惊奇了。

表9-6-6 在前一天诵读原来音节组16次,学习改组后的音节组的结果

表9-6-7 在前一天诵读原来音节组64次,学习改组后的音节组的结果

观察以上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数据的波动性依然很大,但是在这里,占优势更大的是那些负号所表示的差别。平均数所表现的差别与之前相反,也就是学习Ⅱ、Ⅳ、Ⅵ音节组所用的平均时间比学习Ⅰ、Ⅲ、Ⅴ音节组所用的平均时间少。

如果说这些结果都是偶然产生的,但是机误能够大到几乎全部用来表示差异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我们猜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因为受到了我们对结果所做的预期的干扰。这种误差的来源是我们在以前的章节中早就提到过的。我们在实验中希望获得不一样的结果,倾向于认为学习Ⅰ、Ⅲ、Ⅴ音节组所用的平均时间更少。我们在学习这类音节组时思想非常集中,这就相当于改变了改组音节组的方法,所以才有了以上情况的发生。换言之,这种隐蔽的想法使被实验者在学习Ⅱ、Ⅳ、Ⅵ音节组时所用的精力比学习Ⅰ、Ⅲ、Ⅴ音节组所用的精力更集中,受这种不自觉地调整注意力的影响,现在的实验才与之前的实验出入很大。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可能出现第三种情况,即音节组改组方法上的特点可以作为这种平均差异上的客观基础,最终使得学习Ⅱ、Ⅳ、Ⅵ音节组可以更加迅速。

只利用心理学的语言对一切无意识的过程进行描述是不确切的,而建立或者重建生理学的概念,才能正确解释这种因果关系。我们认为,音节组背诵完成后就可以很好地在记忆中保留,当它们在意识中重现时,就会出现一种前面的音节带动后面音节的趋向。因此在复现Ⅰ、Ⅲ、Ⅴ音节组时,Ⅱ、Ⅳ、Ⅵ音节组就有复现的趋向。这种趋向是不强烈的,我们无法意识到它们会复现的事实。这种趋向可以比作一种兴奋的状态,如果Ⅰ、Ⅲ、Ⅴ音节组不出现,那么Ⅱ、Ⅳ、Ⅵ音节组就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回忆的内容不是在意识中存在的,而是通过意识来寻找的。但是不可否认,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回忆的内容在意识中又是有存在可能的。概括来说,它们回忆的内容正在意识到来的途中。由于重复学习,Ⅰ、Ⅲ、Ⅴ音节组与Ⅱ、Ⅳ、Ⅵ音节组建立了一些联系,复现前面的音节组,后面的音节组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处于一种似有似无的意识状态。

如果在一个音节组中,第1个、第3个、第5个音节和第2个、第4个、第6个音节在学习原来的音节组时经常在被实验者的意识中建立联系,那么,以先重学Ⅰ、Ⅲ、Ⅴ音节组,后重学Ⅱ、Ⅳ、Ⅵ音节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时,后者比前者重学起来更加容易。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意识中重复有直接联系的音节的同时,它们之间的联结也被直接加强了;二是在意识中重复与原有音节有间接联系的音节时,它们之间的联结也被间接地加强了。

这种看法是基于以下假设:重复更多次与一个项目有联系的相对远离的项目比重复较少次与该项目有直接联系的项目更容易使被试验者对这个项目产生联想。以这种联结来解释记忆和回忆的现象是卓有成效的,然而我们试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同时又害怕因经验不足而使我们与真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