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背如流”后能否“倒背如流”

时间:2024-12-02 10:44:05

我们从以往的实验和分析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结果,而这些结果虽然有一部分是有数据和理论支撑的,但是还有一部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目前,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到的是通过有限的实验对这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和说明。

我们以识记一系列字母a、b、c、d……为例。在对这些字母进行反复诵读,并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它们之后,我们的意识就会对这些字母形成一些联结,例如ab、ac、ad、bc、bd、cd等。通常来说,根据人脑意识活动的特点,一个人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利用任何方式对一系列字母a、b、c、d……进行识记且达到能够完整复现一次的程度,在他的意识中,都总会有一些趋势使他在背诵了a之后,还能将观念b、c、d也带到意识中来。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正常情况下,这种联结和趋势是否是相互的?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学习完一系列字母以后,在背诵过程中随心复现了观念c而不是观念a,那么理论上就有一种趋势可以唤起观念d和e。然而,是否仍有一种趋势按照相反的方向对观念b和观念a进行复现呢?换言之,因为一个人在事前已经学习了字母序列a、b、c、e,并且对这些字母产生了熟悉感,那么学习全新的与之长度相同的序列p、q、r、s、k、g要比学习序列a、b、c、a、c、e更难吗?或者按照相反的逻辑,这样做会更容易吗?如果缩短序列数,将之变为更加简单的三项一组,那么学习序列c、b、a会比学习序列e、c、a更容易吗?或者说,对顺序序列的多次识记后,会产生逆序序列的联结吗?

“正背如流”后能否“倒背如流”

上述问题都是对一个实质性问题的描述,也就是逆序序列间会不会产生联结?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心理学家拥有不同的答案,但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们始终支持这样一个事实:虽然一个人学习完一组序列后,可以按照原有的顺序使其完全复现,但是如果不经过再次学习或者特殊的训练,就无法流利地按照颠倒的顺序将字母背诵出来。这说明字母逆向联结的可能性很小。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无法忽略序列事物反向联系的事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事实来解释那些随意的或者有目的的行为是如何形成的。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例子。例如,0~6岁的儿童开始的行为动作是随意的和偶然的,但是经过反复的尝试,这些随意的、偶然的动作可以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系列完整的动作,使得儿童自身产生愉悦感。动作和感觉具有一样的特性,因为实行动作和感觉都需要运用记忆功能,因此这两类事物都留有记忆的印迹。反复实行一系列动作或感觉,这一系列动作或感觉就会在自身序列间产生联结,而这种联结一旦达到足够的强度,实行者就会产生愉快的观念。这样一来,在接下来的意识活动中,就可以反过来重新唤起曾经引起愉快观念的行为或感觉。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海尔巴特的观点,相比于以上观点,海尔巴特的观点处于中间位置。依照海尔巴特的观点,以上问题可以描述为:一个人在学习了一系列字母a、b、c、d……他会在意识活动中将出现的观念c与之前学习过的、残存的浅淡观念b和a进行融合。于是,观念c复现,观念b和a跟着复现,但是观念b和a仍没有解除被抑制,它们依然是模糊的、不容易意识到的。当一个序列观念的成员项在意识中出现时,随之就会按照清晰度递减的形式继续复现与之反向联系的其他所有项目。复现相关序列项目时,项目不会呈单一形式出现,它们总是相伴出现,但出现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联结强度越高的项目,清晰度就越高。

根据实验之间的依存关系,我们又做了一些与以前实验相类似的实验研究。我们让被实验者对每个拥有16个音节的6个音节组进行识记实验。但是,与以前的实验有所不同,我们又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对这些音节组进行了排序。我们在原有音节组的基础上,将每个音节组中的音节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形成了6个逆序的音节组,又在6个逆序音节组的基础上,将音节间隔1个音节,形成了6个逆序的间隔1个音节的音节组。被实验者按照要求,先对原有音节组进行第一次学习,直到达到恰能背诵的程度,间隔24小时之后,再对改组后的音节组进行重学,同样达到恰能背诵的程度。

根据以前实验的方式,将原有音节组描述为:

第一音节组:Ⅰ(1)、Ⅰ(2)、Ⅰ(3)、Ⅰ(4)、Ⅰ(5)、Ⅰ(6)、Ⅰ(7)、Ⅰ(8)、Ⅰ(9)、Ⅰ(10)、Ⅰ(11)、Ⅰ(12)、Ⅰ(13)、Ⅰ(14)、Ⅰ(15)、Ⅰ(16);

第二音节组:Ⅱ(1)、Ⅱ(2)、Ⅱ(3)、Ⅱ(4)Ⅱ(5)、Ⅱ(6)、Ⅱ(7)、Ⅱ(8)、Ⅱ(9)、Ⅱ(10)、Ⅱ(11)、Ⅱ(12)、Ⅱ(13)、Ⅱ(14)、Ⅱ(15)、Ⅱ(16);

第三音节组:Ⅲ(1)、Ⅲ(2)、Ⅲ(3)、Ⅲ(4)、Ⅲ(5)、Ⅲ(6)、Ⅲ(7)、Ⅲ(8)、Ⅲ(9)、Ⅲ(10)、Ⅲ(11)、Ⅲ(12)、Ⅲ(13)、Ⅲ(14)、Ⅲ(15)、Ⅲ(16);

第四音节组:Ⅳ(1)、Ⅳ(2)、Ⅳ(3)、Ⅳ(4)、Ⅳ(5)、Ⅳ(6)、Ⅳ(7)、Ⅳ(8)、Ⅳ(9)、Ⅳ(10)、Ⅳ(11)、Ⅳ(12)、Ⅳ(13)、Ⅳ(14)、Ⅳ(15)、Ⅳ(16);

第五音节组:Ⅴ(1)、Ⅴ(2)、Ⅴ(3)、Ⅴ(4)、Ⅴ(5)、Ⅴ(6)、Ⅴ(7)、Ⅴ(8)、Ⅴ(9)、Ⅴ(10)、Ⅴ(11)、Ⅴ(12)、Ⅴ(13)、Ⅴ(14)、Ⅴ(15)、Ⅴ(16);

第六音节组:Ⅵ(1)、Ⅵ(2)、Ⅵ(3)、Ⅵ(4)、Ⅵ(5)、Ⅵ(6)、Ⅵ(7)、Ⅵ(8)、Ⅵ(9)、Ⅵ(10)、Ⅵ(11)、Ⅵ(12)、Ⅵ(13)、Ⅵ(14)、Ⅵ(15)、Ⅵ(16)。

在原有音节组的基础上,对音节组进行相应的改组,下面是两种改组方式。

第一种,颠倒音节的顺序:

第一音节组:Ⅰ(16)、Ⅰ(15)、Ⅰ(14)、Ⅰ(13)、Ⅰ(12)、Ⅰ(11)、Ⅰ(10)、Ⅰ(9)、Ⅰ(8)、Ⅰ(7)、Ⅰ(6)、Ⅰ(5)、Ⅰ(4)、Ⅰ(3)、Ⅰ(2)、Ⅰ(1);

第二音节组:Ⅱ(16)、Ⅱ(15)、Ⅱ(14)、Ⅱ(13)、Ⅱ(12)、Ⅱ(11)、Ⅱ(10)、Ⅱ(9)、Ⅱ(8)、Ⅱ(7)、Ⅱ(6)、Ⅱ(5)、Ⅱ(4)、Ⅱ(3)、Ⅱ(2)、Ⅱ(1);

第三音节组:Ⅲ(16)、Ⅲ(15)、Ⅲ(14)、Ⅲ(13)、Ⅲ(12)、Ⅲ(11)、Ⅲ(10)、Ⅲ(9)、Ⅲ(8)、Ⅲ(7)、Ⅲ(6)、Ⅲ(5)、Ⅲ(4)、Ⅲ(3)、Ⅲ(2)、Ⅲ(1);

第四音节组:Ⅳ(16)、Ⅳ(15)、Ⅳ(14)、Ⅳ(13)、Ⅳ(12)、Ⅳ(11)、Ⅳ(10)、Ⅳ(9)、Ⅳ(8)、Ⅳ(7)、Ⅳ(6)、Ⅳ(5)、Ⅳ(4)、Ⅳ(3)、Ⅳ(2)、Ⅳ(1);

第五音节组:Ⅴ(16)、Ⅴ(15)、Ⅴ(14)、Ⅴ(13)、Ⅴ(12)、Ⅴ(11)、Ⅴ(10)、Ⅴ(9)、Ⅴ(8)、Ⅴ(7)、Ⅴ(6)、Ⅴ(5)、Ⅴ(4)、Ⅴ(3)、Ⅴ(2)、Ⅴ(1);

第六音节组:Ⅵ(16)、Ⅵ(15)、Ⅵ(14)、Ⅵ(13)、Ⅵ(12)、Ⅵ(11)、Ⅵ(10)、Ⅵ(9)、Ⅵ(8)、Ⅵ(7)、Ⅵ(6)、Ⅵ(5)、Ⅵ(4)、Ⅵ(3)、Ⅵ(2)、Ⅵ(1)。

第二种,颠倒音节顺序后再相隔一个音节:

第一音节组:Ⅰ(16)、Ⅰ(14)、Ⅰ(12)、Ⅰ(10)、Ⅰ(8)、Ⅰ(6)、Ⅰ(4)、Ⅰ(2)、Ⅰ(15)、Ⅰ(13)、Ⅰ(11)、Ⅰ(9)、Ⅰ(7)、Ⅰ(5)、Ⅰ(3)、Ⅰ(1);

第二音节组:Ⅱ(16)、Ⅱ(14)、Ⅱ(12)、Ⅱ(10)、Ⅱ(8)、Ⅱ(6)、Ⅱ(4)、Ⅱ(2)、Ⅱ(15)、Ⅱ(13)、Ⅱ(11)、Ⅱ(9)、Ⅱ(7)、Ⅱ(5)、Ⅱ(3)、Ⅱ(1);

第三音节组:Ⅲ(16)、Ⅲ(14)、Ⅲ(12)、Ⅲ(10)、Ⅲ(8)、Ⅲ(6)、Ⅲ(4)、Ⅲ(2)、Ⅲ(15)、Ⅲ(13)、Ⅲ(11)、Ⅲ(9)、Ⅲ(7)、Ⅲ(5)、Ⅲ(3)、Ⅲ(1);

第四音节组:Ⅳ(16)、Ⅳ(14)、Ⅳ(12)、Ⅳ(10)、Ⅳ(8)、Ⅳ(6)、Ⅳ(4)、Ⅳ(2)、Ⅳ(15)、Ⅳ(13)、Ⅳ(11)、Ⅳ(9)、Ⅳ(7)、Ⅳ(5)、Ⅳ(3)、Ⅳ(1);

第五音节组:Ⅴ(16)、Ⅴ(14)、Ⅴ(12)、Ⅴ(10)、Ⅴ(8)、Ⅴ(6)、Ⅴ(4)、Ⅴ(2)、Ⅴ(15)、Ⅴ(13)、Ⅴ(11)、Ⅴ(9)、Ⅴ(7)、Ⅴ(5)、Ⅴ(3)、Ⅴ(1);

第六音节组:Ⅵ(16)、Ⅵ(14)、Ⅵ(12)、Ⅵ(10)、Ⅵ(8)、Ⅵ(6)、Ⅵ(4)、Ⅵ(2)、Ⅵ(15)、Ⅵ(13)、Ⅵ(11)、Ⅵ(9)、Ⅵ(7)、Ⅵ(5)、Ⅵ(3)、Ⅵ(1)。

我们利用颠倒音节顺序的音节组做了10个实验,实验所得数据见表9-4-1;然后利用颠倒音节顺序后又相隔一个音节的音节组做了4个实验,实验数据见表9-4-2。

表9-4-1 用颠倒音节顺序改组的音节组

表9-4-2 用颠倒顺序后又间隔1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

实验表明,被实验者第一次学习完音节组后,不仅对音节在顺序的方向上实现了联结,也在逆序的方向上实现了联结。而音节之间正序和逆序的联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表明:相比于熟悉度相同,但却没有按照一定顺序联结音节的音节组,被实验者学习颠倒顺序改组的音节组会更加容易。在原来的音节组中,以某个音节与其他音节的距离为度量,距离越近,二者联结的强度越强,反之越弱。如果距离相等,那么该音节与正序音节的联结要强于与逆序音节的联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被实验者对音节组的诵读次数相同时,在逆序的音节组序列中,某一音节与前一项的联结会比后一项的联结更强,例如,某音节与其前面第二项的联结就比与其后面第三项的联结要强。

我们还无法找到这种依存关系的普遍有效性,而如果找到了这些关系的普遍有效性,我们就能彻底理解上述那些相互矛盾的经验。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的问题,我们不妨将一系列项目简化成只具有两个项目的系统,该系统的两个项目分别是一个动作的观念以及一个愉快感觉的观念。我们需要在实验中将这两种观念进行联结,当被实验者因动作观念而采取行动时,他就会引起愉快感觉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行动的观念引起了一个愉快感觉的观念。被实验者经过不断重复这一动作的观念,对其熟悉程度越来越高,然后,被实验者就会在意识活动中将这两种观念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再次重复这一动作观念时,就会因为这种联结而趋于召唤出这一愉快感觉的观念。如果要从顺序上考虑这个被召唤的过程,那么由动作观念而重复相应的动作能引起愉快的感觉,相反,通过愉快感觉的观念而回忆起与之联结的动作的观念也是有可能的。

以上是简化后的序列,也是最短的序列所展示的一些情况。而如果遇到很长的序列,前面所说的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实验可以证实,当被实验者反复诵读一个很长的序列后,即使他对该序列反复诵读到足够熟悉的程度,他也不能在意识活动中被唤起一个中间项,然后回忆起颠倒的序列。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可以将被唤起的这个中间项作为衡量前后项联结强度的关系项。对于这个中间项来说,前一项与它的联结强度总是比后一项与它联结的强度强,这种情况会导致这样的后果,即在回忆的过程中,前一项总是能打败后一项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在回忆起中间项之后,紧接着就会在意识活动中产生复现前一项的趋势,这样逆序背诵就无法继续实行。

这种情况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实相似,我们前述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熟练掌握了一系列希腊字母后,如果不继续重复学习或者不接受特殊的训练,他就不可能按照颠倒的顺序将所学的希腊字母流利地背诵出来。相反,如果他对颠倒顺序的字母表进行了有目的的学习,那么就可能比正常顺序学习利用更少的时间。如果有人试图推翻上述论点,就需要给出相关证明,这个证明就是,当一个人按照要求学习完既定的诗歌或演讲稿时,他就能够按照颠倒的顺序流利地将诗歌或演讲稿背诵出来,并且背诵的速度要比背诵原来的诗歌或演讲稿节省更多的工作量。显然,按照这个逻辑进行证明是很难实现的,我们记忆的特点更倾向于遵循这样的规律——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所学内容拥有内部的种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构成紧密的联想,从而让学习者能够更快地掌握它们。但是,如果颠倒所学内容的顺序,这种内部的联系就会相对生疏,进而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