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对记忆强度的影响

时间:2024-12-02 10:44:04

通过对表9-2-6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在众多的实验数据中,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来说,最有价值的数据是在表中最后一行的倒数第三个数字,也就是学习改组后的音节组节省的平均时间为6秒。由于实验中的时间太短,准确测量非常难,因此6秒这样短的时间几乎可以直接忽略。并且从机误上看,6秒相当于±13秒1/2。如果忽略音节本身之间的关系,那么被实验者对这些音节再熟悉不过,因为他已经提前进行了一次学习。所以,如果学习到恰能背诵音节的程度,即使再对音节进行附加诵读32遍,被实验者对它们的熟悉程度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然而,如果被实验者对一个具有一定顺序联系的音节组进行重学,同样也反复诵读32遍,那么,被实验者就能从第一个和与之相隔8个音节的音节组中获得一样的联系,即使过了24小时,被实验者也依然能够背诵出它们。从表9-2-6中可以看出,重学由相隔7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所节省的平均时间为42秒,是机误±7秒6倍。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个结果的精确程度,但是,它已经足以证明我们上述的结论。我们能够看出其绝对值相对较小,但是它对重学效果的影响却影响深远。具体来说,要利用数字来度量这种影响程度的话,这种影响就相当于一个音节与其紧邻音节之间相互联结的强度的1/10。很明显,这种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同时,我们在研究相隔1个、2个、3个以及7个音节的音节组时,还能够发现,随着相隔音节数量的递增,改组后相邻的两个音节的联系也呈现规律性的降低。

联系方式对记忆强度的影响

通过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证实一个结论——即使相隔的音节距离很大,只要所有的音节与原来的音节保持相同,那么被实验者重学改组后的音节组时,就总能在音节间寻找到微弱的联结,进而对背诵音节组提供帮助。简单来说就是,无论音节顺序如何改变,只要音节本身不变,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音节间的联系,与第一次学习相比,也可节省一定的工作量。

通过对以前结论和现在结论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它们可以放在一起作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在音节组的实验中,因为被实验者对音节组进行了反复诵读,进而使第一个音节与之后的所有音节在意识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联结。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证实,相对于那些没有联系的音节,被实验者在对这类有联系的按照某种特定顺序排列的音节组进行重学会更节省工作量。被实验者可以轻松地在心中复现这些有联系的音节,回忆也更容易。相反,对于那些未曾有过联结的音节组的学习,被实验者在进行了一定次数的反复诵读后,在回忆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会更大,这些音节也更难被回忆起来。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对音节联结强度与节省工作量进行研究,最终我们同样得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结论:随着原有音节组改组后相隔音节数目的增加,音节之间的联结强度逐渐递减,被实验者重学音节所节省的工作量逐渐减少。事实证明,在原来的音节组中,相邻两个音节之间的联结强度是最强的,随着中间项的增加,音节的联结强度会越来越弱。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切证实这种关系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确定的是,音节之间中间项的递增对重学节省工作量的减少的影响是一个由快变慢的过程。

我们可能对以上所提到的种种概念感到难以理解,那么我们不妨利用更接近于我们生活的、常用的概念来加以描述,这样我们就能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力量(power)”来替换所节省的工作量,利用“趋向”来替换容易回忆的概念,这样我们就能对以上的结论做一个更加清楚直观的陈述:第一次对原有音节组进行学习的效果,导致在重新学习拥有同样音节的音节组时,每一个音节都可以被看作被实验者意识活动中的一个观念项目,并且这些项目会因为原先学习的效果而形成一种复现的趋势,或者说音节之间在人的脑海中会形成某种特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将紧随一个项目之后的另一个项目召唤出来。这种趋势的强弱取决于项目之间的联系,项目之间的联系越强,这种趋势就越强,项目之间的联系越弱,这种趋势也就越弱。而对于一个项目来说,紧随其后的项目与它的联系最强,而它与相隔中间项越多、越靠后,或者说与其距离越远的项目之间的联系则越弱。这些趋势不是隐蔽的、难以进行的,它们在人的意识之中经常可以频繁地表现出来。在学习音节组的过程中,前后学习的条件不变,被实验者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重学音节组,这样所学习的音节组在其脑中复现的情况就会与之前反复诵读的情况一样。如果音节组的内部条件改变,比如音节间的顺序被重新安排,相隔1个、2个、3个、7个或者更多的音节,那么在重学音节组时所消耗的力量就会更大,而这种力量也会在实现恰能背诵音节组的过程中充分显露出来。

我们对整个自然无法做出严谨的设想,因为自然存在大量的偶然性。科学的设想是需要足够的证据支撑的,偶然性过多,设想就成了幻想。这种论断也适用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实验。我们发现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相关的范围,这些规律的有效性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成立。具体来说,我们所研究的关于学习音节组的实验,也只局限于对这些无意义的音节组的记忆。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所用的材料有限,材料的性质也具有一定的范围,而我们所发现的这些规律也只局限于这个范围。

除了采用这种规律对范围内的观念系列以及观念系列中的各项来描述之外,我们还可以将这些结论继续拓展延伸到其他观念系列以及观念系列中的各项。联想运动(associativeflow)在正常情况下会受到多种力量的控制,比如时间顺序的关系、中间项目作用的关系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关系等。这些关系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观念之间,左右着联想运动的发生。在这些情况之外,我们也要考虑其他各种复杂的情况,比如由各种结合关系而引起的各种变动、由各种联结关系引起的变动以及由各种意义关系引起的变动等。

上述的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使得联想主义更加圆满,同时也在多数范围内实现了它的合理性。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即同时的观念会紧密联结起来,按照紧接顺序,经历和体会的观念也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大量的实验以及积累的经验,我们发现这一传统说法其实并不完美,还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地方。这些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我们若是不进行相关实验,无法得到实际的数据支撑这个说法,我们就无法充分解释我们所提到的“紧接顺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顺序,如果从更严格的定义上说,紧接的顺序所遵循的规律就会与我们平时的经验产生矛盾。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更为显著且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很难说明一些较为直接的顺序会存在某些优越性,而较为间接的顺序就没有这种优越性,或者说这种优越性明显缩小。

现在,我们已经借助数据和经验明白了这样的事实,即对于观念之间发生联系的一般性质,直接的顺序和间接的顺序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无论是按照直接的顺序进行联系,还是按照间接的顺序进行联系,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观念之间的联系,它们拥有相同的性质,拥有共同的名称——联结。从本质上说,这两种类型的联系并无区别;从程度上说,这种类型的联系的强度却有强弱之分。如果观念项目之间的紧密度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那么我们就能判定这两个观念项目之间的联结已经达到最强。如果情况发生转变,两种观念项目之间的紧密度处于非理想状态,那么这种非理想状态的程度越深,对应的观念项目之间的联结强度就会越来越薄弱。对于中间项目过多或者两者之间相距很远的项目来说,它们仍然拥有联系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这种联系是如此薄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但是,它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相对意义的。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这种联系只在误差的范围之内,它的影响也可以忽略。而对于联结强度较大的项目来说,它们之间的联结很强,因此其影响也相对较大,并可以显著地表现出来。

观念之间如何形成最强的联结呢?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证实,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相关的解释和说明。以我们所做的音节组的实验为例,如果在识记音节组的过程中,被实验者的意识活动没有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那么,无论是第一次学习音节组还是重学音节组,他都能按照音节组原来的音节顺序进行识记诵读。而在复现音节组时,被实验者的脑海中对于每一个音节就会只产生一种联想,也就是遵照原有顺序,对下一个音节进行联想,于是,相邻的音节组就是联结强度最强的项。

而从绝对的角度来说,所有观念项目实际上都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强也有弱,并且能够使观念项目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进而建立起新的联结形式。而通过这些新的联结形式,观念项目之间又会建立起新的关系,当我们重新在脑海中复现这些观念项目时,它们将以各种各项的组合重新出现。这样一来,在混合后的观念项目中,较强联结的项目就会战胜较弱联结的项目,最终最快地实现复现。简言之,较强联结的观念项目总能冲破重重阻碍,接受大脑意识活动的召唤,冲在最前面,以最快的复现速度证明自己的存在。

然而,无论是因联结强而快速复现,还是因联结弱而缓慢复现,它们最终都必须进入事实的内部进程之中。这个变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变化过程,我们的观念才能迅速发展,旧的观念才可以分化成多个新的观念,局部的观念也才可以繁衍成全面的观念。这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所具备的显著特点,也是其规律性所在。另外,相对来说,这种变化过程的意义还在于另一个方面,即它能够使人类的心理活动呈现多样化的形式,通过更大的不自然性和无规律性显示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接下来,我们需要继续进行关于记忆的研究。但在此之前,我们还要继续强调几点。在本章第1节中,我们提到了一个关于联想的话题。我们对连续观念的联想,一般都是建立在统一的心灵和统一的意识之上。如果把现在研究的结果与以前的结果相结合,那么就可能产生一种我们意料之外的结果。在前述章节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被实验者诵读一次音节就能达到背诵程度的音节数目是7,对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类观念数量的测量,这类观念建立在一个人所能充分把握的一个单纯的意识活动之上。现在我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间间隔7个音节的两个音节之间,或者说拥有9个音节的音节组的首尾两个音节之间也可以形成一定强度的联结。通过这类方式,我们能够对观念形成联想。而两个音节之间相隔的音节数量超过7个或更多,就属于不能用一次单纯的意识活动来把握的项目,而在这类项目之间建立联结,联想的形成就不能用关联观念同时在意识中出现来解释。

然而我们认为,对于倾向于前述说法的人,他们的观念并不需要因上述讨论而改变。同时,对于支持另一种观念的人,即他们认为与联想的简单事实相比,同一心灵的同一活动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更加基本,二是更加容易被理解,三是更明确,四是更容易被人相信富有价值。同样,这类人的这些观点也不必因为上述的讨论而有所改变。显而易见的是,把心灵的活动当作联想的事实不失为一种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按照这种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被实验者学习音节组的过程进行新的描述:被实验者在学习一个全新的音节组时,按照人正常的识记标准,他只能在一次意识活动中大约完全掌握7个音节。但是这种意识活动的强度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得到加强,随着反复诵读次数的增加,被实验者对音节组的熟悉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应的意识活动也在增强,因此所记忆音节组的数量越来越多,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以学习16个音节的音节组为例。在反复诵读一个16个音节的音节组并达到完全熟悉的程度后,在一次单一的意识活动中就可以将这个16个音节的音节组完全复现。因此我们认为,以上对意识活动的解释是可以拓展应用的。而有一种情况恰恰就可以利用这个解释来加以说明——那些认为同时和紧接连续联想更为重要的人,可以利用这个解释来说明间接顺序的联想。在心理学发展中,人们对这类解释的要求较低,这就可能导致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依旧无法看清这种观点的实质。与此同时,这也会阻碍我们的坦诚——我们承认在所有关于意识的研究中,这无疑是最令人震惊的一个。另外,对这类解释要求过低,也会阻碍我们对这种解释的理解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