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事前经验对记忆的干扰

时间:2023-11-26 19:59:01

出于对实验本身可靠性的考虑,我们在对实验中的结果进行讨论时,并没有将机误加入其中。

既然是通过实验结果证实我们的结论,那么在分析实验数据之前,我们就不会有任何定论。开始研究实验时,我们对实验结果不抱有任何感情色彩,具体的表现是,如果学习改组后的音节组可以节省更多的工作量,我们不会对此不满意,也不会更满意,反之亦然。我们真正满意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揭露出我们预想的结果。在未展开实验之前,我们只是通过经验来进行主观的猜测,当实验确实能证明对改组后的音节组进行重新学习可以节省更多的工作量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这些结果是那么自然而然。

排除事前经验对记忆的干扰

如第7章第2节的第4段所述,意识对观念的想法或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我们的记忆。这是一个可以影响我们实验结果的想法,以这种想法进行识记音节组的实验,可以使我们在思想上更注重改组音节的顺序,并以一个更为合理的诵读顺序来达到更为快速的记忆效果。我们的这种想法无法直接在学习音节组的过程中节省工作量,但是已经有了节省工作量和加强记忆效果的趋势,在重学由相隔1个、2个以及3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时,平均分别节省了152秒、94秒以及78秒的工作量。相比于其他的情况,它们所节省的工作量已经非常之大。所以说,这种比较强的促进作用的反面想法意义并不大。与此同时,极力的注意可以使想法不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把学习改组后的音节组所节省的大量的工作量都看作不随意注意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对实验进行进一步观察。结果我们能够发现,根据我们的假说,我们很难设想一些方面的实质意义,例如,我们无法掌握实验数据的规律性,也无法弄清楚重学音节组所节省的工作量和改组所间隔音节数量的关系。基于这种设想,我们认为高度集中注意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很一般,或者说影响的程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实际的实验却告诉我们,我们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确实存在着规律性。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种规律性并不是从几天的实验数据中表现出来的,而是从相隔几个星期、几个月的实验中产生的。那么,我们又有了新的问题,高度集中注意为什么会使实验产生这样规律的结果呢?

在这种反推想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所得的数据中,只有第四组数据的结果使我们感到疑惑。在第四组实验数据中,被实验者重学的是相隔7个音节的音节组,实验结果表明,被实验者重学该音节组所节省的工作量相对较少,与学习其他音节组所节省的工作量相差较大。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第四组数据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前面所提到的三组实验分别是对由间隔1个、2个和3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进行重学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三组实验的音节间隔差距较小,而且呈递进形式,因此,这三组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数据的相关性和规律性上都非常接近。而反观重学由间隔7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音节之间的间隔非常大,因此,音节之间的联系也相对更加疏远,这样一来,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与之前三组相比就会有较大的出入。而对于这种差异,作为实验者的我们则更加感兴趣,因此,我们致力于利用更精确的实验形式来清楚地反映这种差异。

基于现在的研究结果,我们需要继续添加新的实验组。安排新实验组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消除事先对新实验组的看法,将我们内心隐蔽的愿望排除在外;二是排除我们已经知道的结论,从新的角度探索新的问题。通过这两个原则,我们安排了新的实验组,新实验组中共有30个复式实验,利用这30个复式实验,我们希望对那些尚不明确的问题进行准确的论证。

实验的过程是,被实验者对包含16个音节的6个音节组进行学习和重学实验。我们需要对6个音节组进行五组实验,每组包括6个复式实验。实验中,音节组的顺序仍旧遵循本章第2节的方法,每组音节组中的音节相隔1个、2个、3个、7个音节,或者保留首尾音节,其余音节随机排列。我们利用这五种方式对音节组进行改组,然后将每一种改组后的音节组重复记录在6张实验纸上。根据随机性的原则,我们将30张实验纸混在一起,在第一次学习音节组之后,相隔一定的时间,将所记忆的音节组忘记一部分,然后再随机抽取实验纸,并对上面的音节组进行重新学习。

实验纸有正反之分,正面记录了原来的音节组,反面记录了改组后的音节组,我们先让被实验者对正面的音节组进行学习,24小时之后,再让被实验者对实验纸反面改组后的音节组进行重新学习,每次学习都要达到能背诵音节组的程度。实验中,要把30个实验数据分别记录下来,最后再作整理。根据以上方法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表9-2-1 由间隔1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

表9-2-2 由间隔2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

表9-2-3 由间隔3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

表9-2-4 由间隔7个音节改组的音节组

表9-2-5 由保留首尾音节、其余音节随机安排改组的音节组

实验结果显示,重学相隔1个音节的音节组时,平均节省了110秒工作量;重学相隔2个音节的音节组时,平均节省了79秒工作量;重学相隔3个音节的音节组时,平均节省了64秒工作量;重学相隔7个音节的音节组时,平均节省了40秒工作量;而在重学保留首尾音节、其余音节随机排列的音节组时,平均增加工作量5秒。

总体来说,我们所做的新实验再次印证了我们以前所得的结果。与以前的实验相比,我们进行的新实验数量较小,这样一来,就可以完全排除从一组实验就看出已有规律的顾虑。我们从局部的实验数据中很难看出其中包含的规律性,但如果将所有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从整体来看,被实验者对原来音节组学习所用的工作量没有明显差别,而对于相隔若干个音节的音节组的学习来说,随着音节组中音节间隔数量的增加,在重新学习音节组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同样的道理,音节间隔越少,音节间的联系就越强,重学音节组所遇到的阻碍也就越少。

另外,在学习保留首尾音节、其余部分音节随机排列的音节组时,实验所得到的数据结果显示,该组实验与以往的实验在一般趋势上一致。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了该组实验与以前实验的另外两个相似之处。第一,在所有实验中,被实验者学习相隔1个音节和相隔2个音节的音节组时,实验所节省的工作量存在最大的差异。而在学习相隔2个音节和相隔3个音节的音节组时,二者实验结果的差异是最小的。第二,按照一般的趋势,重学相隔2个音节的音节组的阻力应该比重学相隔1个音节的音节组的阻力大,实际的结果也显示,重学相隔2个音节的音节组确实比重学相隔1个音节的音节组所节省的工作量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呢?这种现象是偶然的,还是一种规律性的表现呢?对于这个结果,我们给出了两个解释。我们认为,这种结果的产生很可能是受到了我们曾经预期的影响。根据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假设,被实验者在重学相隔1个音节的音节组时,他会在心中提前做一个预期,从而在重学这样形式的音节组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他的记忆效果就会更好,因此所节省的工作量也相对较高,实验的数据相对较大。另外,学习相隔2个音节的音节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被实验者预期结果的影响,这就使得他在重学音节组时增加了干扰因素,因此,重学音节组所节省的工作量自然会变小。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即被实验者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在重学音节组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大的干扰。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强烈的好奇心可能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事件的结果上,而不是对事件的记忆上。同样的道理,被实验者按照要求对新的实验组进行识记学习时,他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分辨自己所识记的内容是通过原先哪一组改组而来,于是他对于音节组本身的学习就不会再那么投入,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低下,因此,这种干扰也会影响重学音节组的效果。而对于音节首尾相同、其余音节随机排列的音节组来说,因为被实验者产生好奇的概率更高,所以这种干扰就更加明显。

根据预期的结果,如果音节组的首尾音节与原先相同,其余随机安排的音节也有部分与原先相同,那么这些相同之处无论多少,都能够帮助被实验者在重学音节组时节省更多的工作量。这种结果在前面的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却在后面的实验中表现得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相关的表现,而且后面实验的改组并未使得重学音节组减少工作量,反而增加了部分工作量。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偶然,因此,工作量有所增加,必定与其他的影响注意力的因素有关。而我们所给出的解释是,被实验者的好奇心导致他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现有音节组与原来音节组的改变之处上,而非集中在背诵音节组上。除了利用这个原因来解释这一现象外,我们无法作出更好的解释。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学习间隔1个音节的音节组所节省的工作量与学习间隔2个音节的音节组所节省的工作量之间存在着最大的差异,根据两次实验平均节省的工作量110秒和79秒,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概括来说,这是由两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一种因素是学习第一组音节时,被实验者比较关注,注意力比较集中,所以节省的工作量才会相对较大;另一种因素是被实验者对新音节组产生变化的好奇心使得他的注意力未集中在背诵音节组上。

当然,对于目前问题的解释,我们还只是停留在猜测的层次上。要想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还需要结合前后的实验数据,进行综合而精确的分析。根据以上假设所提到的实验组,我们将这两组实验的相关数据整合起来共同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相关计算,可以使前后的误差得以抵消,这样得出的结果将更加可靠。综合前后的所有实验,我们最后得到85个复式实验,最后实验的结果如表9-2-6所示。

表9-2-6

*机误是由节省的原始数量计算的,节省量是由两次学习时间相减得出来的,可以作为实际观察的数据(参照第7章第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