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学习材料与学习速度的映射关系

时间:2023-11-26 19:19:02

在这里,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研究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对实验的各种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拜伦的《唐璜》进行实验,在每次实验中,我们最好不要变化实验材料的分量,只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即可。我们最初可以一次学习几个音节或一个音节组,以后逐渐增加,但是,需要把所需要的背诵次数罗列出来,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实验的方方面面,得出的结论才可以和以前提到过的数据材料进行比对。

我们这里考虑到7个小实验,每个小实验需要诵读六节诗,诵读的时候,要把这六节诗学习到第一次没有错误的背诵。据统计,一共需要朗读52次,机误值为0.6,这样算下来,学成每一节诗需要的次数不到9次,如果不算准确无误背诵的那一次,还不到8次。

有意义学习材料与学习速度的映射关系

为了验证以上问题,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每一节诗需要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读,比较难的句子和段子也如此,要保证不单独复习,而是一视同仁地进行学习和记录。我们要明白,诵读是按照差不多完全一致的速度进行的,它并不像记诵字母音节组那种缓慢的方法,也不是用节拍器复制的机械方式。经过我们的预估和计算,将一节诗读一遍大约需要20~30分钟。

在实验素材《唐璜》中,每一节诗大约有80个音节,每个音节平均小于3个字母。如果我们把实验中需要朗读和背诵的次数和前面实验中的无意义音节进行对比,那就可以对学习素材中的节奏、音韵、意义或语法等方面的优势及其对记忆产生的影响进行一个数量化的表达。现在,我们可以对这次实验进行人为的预测和延伸。例如,如果我们需要学习一个包含了80~90个无意义音节的音节组合,那么理论上需要朗读和背诵70~80遍。如果把这种关系从头到尾联系起来,当然,这种联系不光考虑客观,连主观也要加上,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进行实验的诵读次数差不多要减少到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