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知道,要朗读和背诵一组音节组,音节集合越大,朗读和背诵的难度也就越大,因为朗读一次的时间加长了,所以背诵的时间也相应加长。就像学习诗歌一样,在相同的记忆条件下,诵读一首六节的诗永远要比诵读两节的诗需要的时间更多,而这个时间起码在三倍以上,甚至更多。
这个原理显而易见,而其中的深层原因我们没必要深究,毕竟记忆力是重点,而且,这在受试者第一次重复诵读音节组时就表现了出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还弄到了一些确切的数字,虽然它们的规律并不明显,但还是要把它们全部都记录下来。
1883~1884年的实验分别包含了12个、16个、24个、36个音节,每个实验中分别有9个、6个、3个、2个音节组。朗读和背诵这些音节并达到第一次重复出现所需要的朗读次数的平均值如下:
诵读次数需要进行一定的对比,因此,我们要把所有的次数变成同样的单位,与音节组数相除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清楚地知道完全学会一个音节组需要朗读和背诵多少遍。经过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音节组只是在音节的数量上有细微的差距,我们在不同的音节组之间分别进行朗读与背诵的实验,这个实验大约需要15~30分钟。
表4-8-1
以上的方法并不完美,也有不少漏洞,用相除的方法计算所得到的是朗读和背诵一个音节组的平均值,这样就把分配的那一部分忽略了。而按照分配的原则,若干个音节组组合而成的平均值就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相连的关系,而单个音节组的平均值却不能这样计算。所以,用这种相除的方式得到的平均值,与一个音节组的平均值是有一定差距的,在一定情况下,按照误差率分配平均数比相除的方法更准确。
当然,音节数相除的优势就是可与各个音节组的组合作一个完整的比较,因为各个音节组的内部结构是无法做到一致的。也就是说,计算音节组平均值的误差,由单个音节组的数字来硬性地计算并不明智,利用音节组组合统一计算才可以。
从人为减少音节的数量来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果。我们先来解决这样一个疑问:在实验中,哪一个音节组可以朗读一次就正确无误地背诵出来呢?其实,前面的各种实验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这个数字是7。当然,由于受到各种外在环境或心理状态的影响,受试者可能背诵出8个音节来,但这仅是极少数的情况,并且是在实验刚开始,心理的疲劳感最低的时候。另外,对于遇到6个音节的情况,除非受试者心理状态出现异常,否则根本不可能发生错误。如果在朗读的时候聚精会神,然后进行重复背诵,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损耗。
我们针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把最后一组音节加进去一起实验,再用朗读的总次数除以音节总数,然后减去最后正确无误的重复朗读的一次数据。其结果如表4-8-2所示。
表4-8-2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表改成更直观的曲线图,如图4-8-1所示。
图4-8-1
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音节数目和朗读、背诵的次数是有一定关系的,由于实验的次数不多,它并没有表现出太好的精确性,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看出来,当音节的数量慢慢增加时,学会这些音节所需要的朗读和背诵次数比音节数量的增长要快很多。
图中的曲线最初上升得非常快,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诵读次数在0~30次的时候坡度很陡,30次以后,坡度逐渐变缓。由于试验次数所限,我们仍然不能得到太准确的数值,但可以得到的一个准确信息是:读一遍就能背下来的音节组大约需要3秒的朗读时间,如果这种简单的音节组被人为地扩大了5倍,那么要背诵它就需要朗读至少50次以上,花费的时间大约就有15分钟。
我们再来分析这个曲线,在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以0为起点,音节数为X轴。当音节数在1和7之间时,需要的诵读次数为1,也就是说,音节数为0~6时,诵读次数并不是0,而是表示不用像读7个音节那么集中精力了,漫不经心地记忆就可以轻松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