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研究记忆遗忘的时候,注意到制作的实验内容和素材长短不一,难度也不一样。这时候,我就必须对实验素材加以控制。为了排除实验的各种不利因素,我尽可能地使所用的实验素材保持相同的难度,由此,我创造了相对完美的无意义音节组。
还有,在实验中,朗读的次数和学习时间、以后学习与学习之间的休息时间,还有背诵方式中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都要进行相对严格的控制。对于我上文中提到过的最难控制的心理活动,我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首先,我要尽量保证在实验期间不受外界干扰,该完成的事情都在实验前结束。我甚至会刻意与朋友和亲人隔离一段时间,来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对于实验过程中的饮食起居,我尽量做到规律化。这样,主观条件就达到了一种并不算太标准的恒定。实验之后,我根据手边的记录和计算,通过内省法对记忆实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发现了实验过程中记忆遗忘的几个特点。
第一,音节组的长度与背诵的速度有直接的联系。当音节组长度增加一点时,达到完全正确背诵所需要的次数会增加很多。例如,我背诵12个音节需要朗读大约16次,但是背诵20个音节,我大约需要朗读50次以上才能做到。
第二,材料的意义对背诵的影响明显。我在实验中发现,背诵有意义的内容比背诵无意义的内容要快很多。为此,我在量化实验中又加入了一些研究材料意义的小实验。
首先我截取了拜伦《唐璜》中的某一小段,这一段有90个音节。当我集中注意力诵读时,大约需要朗读10次才能完全记住。然后我又选出了80个无意义音节,仍然在同样的状态下诵读,但却要重复70次以上才能记住。后来我又做了类似的多次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意义音节的诵读比有意义素材的诵读难度要大9倍左右。”
第三,记忆的保持时间和学习次数的关系是,朗读和背诵的次数越多,花费的时间越长,记忆能够保持的时间也越久。
第四,记忆保持、诵读时间与遗忘的关系。背诵完成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的内容越少,遗忘的内容也多。遗忘的速度并非有均匀的,而是符合记忆保持曲线。
第五,一次学习的内容越多,学习速度就越慢。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把一个由12个音节组成的音节组拿出来进行一次性诵读,发现需要大约70次才能实现正确背诵。而当我将音节组拆开,分别进行背诵的时候,发现只需要30次就可以成功背诵。
第六,音节组内各个字母的顺序和记忆保持的时间是有联系的,这是我对记忆中的各种联想所做的针对性实验项目。我最后得出结论,在音节的诵读之中,不仅仅相邻的两个音节能受主观影响而产生一些形象化的联系,就是中间相隔一定距离的音节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关联。而且,字母或音节之间不仅可以从右到左产生联系,从左到右也一样可以。不过,这样的联系能保持多长时间是无法测定的,我们只是知道,相近的音节组之间的联系所保持的时间肯定要长于较远的音节组。
人脑是一个储存记忆的超大承载物,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想过的问题、感受到的情绪体验,甚至做过的某些动作,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记忆保持曲线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学习过的诗歌还是德文字母,抑或是各种各样的文章,都会经过识记、保持、复现三个重要环节。从识记到复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人只是注意当时诵读之后的效果,也就是识记的效果,却从来不关注保持和复现(回忆)两个环节。结果,记得快,忘得也快,这样是达不到好的记忆效果的。
我曾经大胆地猜测,人脑对记忆的储存空间是无限大的,不存在有一天无法记忆的情况。当然,对于具体的数值,我们还无法做出明确的解答,毕竟我们目前已知的自然科学知识有限。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很多人只是注重记忆短时间内的储存量,认为一次记得多,就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记忆。其实,他们忽视了记忆中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记忆的耐性,这又使问题牵扯到了记忆保持曲线。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当我要记住12个没有意义的音节时,需要诵读大约15次,而要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则要诵读大约50次。再添加音节组的数量,我甚至已经没有耐心去背诵了。但当我将音节组换成由500个音节组成的诗句时我只用了10次就完全记住了。这是关于记忆保持规律的一个补充说明,也就是说,凡是我们了解的和有意义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快速地记忆牢固,否则就是纯机械性地背诵,速度很难提高。所以说,有意义的内容不仅识记速度快,保持的时间也长,也很容易回忆,而无意义的内容则正好相反。因此,我在上文中所说的保持曲线是相对于无意义音节而言的。其他的实验材料会得到不同的保持曲线,但它们大体一致,根本的保持规律不会有丝毫变化。我觉得,这个曲线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学习一些东西之后,要做到及时复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越专注于理解,遗忘的速度也就越慢。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在实验的时候都是尽可能地排除复杂环境,而且经过大量的测试,根据海量的记忆数据绘制成了一个曲线,所以说,该曲线具有很大的共性,是一个对所有人记忆遗忘特点的笼统概括。因此,此曲线没有考虑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只是寻求了一个平均。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生理有差异,社会履历和生活经验也不同,这就使得记忆速度、耐性、精确度相同的两个人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记忆特点。所以,记忆保持曲线的规律对于我们认识记忆的具体内涵只能起到一个普通的参考作用。在选取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时,最好不要照搬我的实验,如果你的记忆特点与我恰好吻合,那无可厚非,但如果你的记忆特点与我不同,你照搬我的方法将会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大家在研究记忆的时候,最好是多种方法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记忆保持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