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物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朗读或背诵等)之后,就成了短时间的一段记忆,但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些记忆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消失。每个人都是如此,记忆力再强的人,也依然逃不过时间的作用。但是,人类如果对一件事物的信息反复学习,就会极大地增强记忆保持的时间。但这也只是将记忆延长了非常有限的一段时间,很快,我们又会遗忘。那么,在心理学意义上,遗忘究竟是什么呢?
所谓“遗忘”,就是我们曾经记忆过的内容无法返回到意识中,也无法自动复现,即便能够回忆也是错误和不正确的。我虽然知道了这个理论,但我想要的是如何尽可能地揭示关于遗忘的内部秘密。我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度,我亲自进行了这次实验,我既是研究者,也是受试者。我在这次实验中应用了我提到过的无意义音节组,为此,我准备了很长时间,选取了不少无法拼出单词和没有意义的字母的组合,如askk、cfkhj、ddjihnb、fguks等。具体的实验步骤我在上文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做赘述,下面是实验所得的保持曲线和表格上的实验记录。
表3-1-1
图3-1-1
图3-1-1中,纵轴表示能记住的记忆内容的数量,横轴表示时间,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是天数,则是将曲线尽可能地量化,并用记录的数据计算出了百分比,可以在另一个方面对保持曲线进行把握。
我们仔细看记忆保持曲线,它的意义就在于遗忘速度的不规则变化。记忆的遗忘过程不是均匀的,不是每天忘掉平均数量的内容,而是在记忆完毕且停止复习的时候开始遗忘。而且在刚开始的阶段,记忆遗忘的速度非常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放缓。随着时间的继续延长,就不会产生遗忘。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很多人看到最后遗忘停止,就以为这段记忆可以永远在意识中随时调用。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段记忆很可能被封存起来,我们意识不到,也无法主观调用。但它却真实存在,只有在某个特殊的环境或在某个触发事件的影响下,它才可以回到意识之中。
我在早些年的时候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我将40个人分成A、B两组,让他们同时背诵一段《唐璜》。A组在背诵完一段时间后进行了一次复习,而B组从来不复习。24小时过后,A组学生记住98%,B组学生记住56%;7天之后,A组学生记住70%,B组学生记住50%。这表明,一次复习虽然会增加记忆的保持度,但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优势会逐渐降低。这完全符合记忆保持曲线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