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精英教育

时间:2024-12-02 08:35:01

对于真正的教育来说,管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的教育对孩子的态度从来都是缓和与温柔的,很少采用强制性措施,但却非常严格。教育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而不是“我希望”,我们必须慎重使用这两个词汇,因为这两个词汇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会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另外,这两个词汇也表明了教育者的不满意以及对教育进程的意见,这些原因是要求学生理解并加以改正的。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一般不会强制要求学生做他们并不喜欢甚至强烈抵触的事情,但无论怎样,教育者都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措施的意义,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提醒孩子记起曾经的服从契约。在这方面,如果教育者没有树立起一定的权威,就无法使自己获得一个相对自由的地位,这种方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真正的精英教育

从管理开始的时候,教育者就必须停止平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赞许、亲切的态度,这种做法的基础就是,教育者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将孩子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平时,教育者还应该对孩子充满爱,并细心对待他们。而这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基础,就是教育者应当感觉到人类应具备的美好品质,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那些性格古怪、忧郁和那些看起来迟钝木讷的人,因为这种人根本不知道同情和理解,也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有利的影响,反而会使孩子怀疑自己。只有那些富有正义感和爱心等良好特质的人,才能将好的思想反馈给孩子,使孩子长大后可以自如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教育者比较固执,他们不愿意在孩子面前忍耐自己的情绪,而是随意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教育者是无法很好地驾驭孩子的。如果一个教育者总是在孩子面前保持着冷漠的态度,那么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培养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学生。学生失去了活力和激情,就很难产生同情心,也不可能具有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这就给孩子从平庸到优秀的蜕变过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并从内外两个方面反省自己的孩子太少见,因此,教育者必须把握好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适时鼓励他们。而且还必须运用智慧灵活的方法,让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对自己的约束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孩子认识自己。这是一种对心灵的教育,当孩子慢慢感觉到他的行为和思想会对教育者产生某种影响的时候,已经脱离了懵懂无知的状态,开始认可教育者了。这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之一。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教育要求孩子在心理上进行一次彻底的蜕变,而这种蜕变对于成人来说几乎无法做到,只有对于那些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才是最适合的,也就是青少年。在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自我关注的敏感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情感和情绪都容易产生巨变。这是塑造的最终阶段,而当青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时候,他们又到了当教育者的黄金时期,他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能受到教育。只不过,这一阶段的人没有定性,很容易因为欲望得到满足而变得意志消沉,对教育别人的兴奋感也会随之消失。

每个人在表达情绪时所用到的语言差别很大,但基本都是由现实中的环境决定的。那些缺少幽默、说话不多,在演讲中缺少抑扬顿挫的人不适合成为教育者,因为他们缺少情绪的多样化表达,他们不会用严肃表示不满,不会用高兴表示赞许,也不会用皱眉表示生气。因为教育者需要在孩子面前做出丰富的演讲,并且有些时候是没有时间做出准备的,不善于此道的人常常会把美好的情感变得尴尬。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常需要语气和蔼,不能用那些生硬的语调,除了孩子极端顽劣或者需要郑重说明的一些特殊情况。因此,教育者应该退回到自己的人格,力图使自己从一种无所顾忌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至少应该保留自信,让自己从束手束脚的琐碎且无意义的事物中解脱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感觉到自己面临复杂的情绪之后,他们可能会犹豫不决,但这时候正是他们磨炼自己心灵的大好时机,他们很可能在这段时间内找到解决事情的正确方法或自己将来要走的正确道路。当学生准备好接受现实并努力学习时,教育者要恰到好处地现身,作为引导者帮助他们拨开眼前的黑暗,把涣散的、不规则的思想集中起来,稳定他们的心智。

对于教育者来说,不应该频繁地与孩子过不去,或者故意出风头,也不要拿着懒惰当深沉,更不要对孩子表示虚伪或敷衍的友好,而应该尽可能地坦率与真诚。在这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与教育者产生共情,并对教育者心服口服,而教育者的权威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但在这之前,学生对教育者产生怀疑,并试探教育者是很正常的。在这段时间,教育者一定要表现得更加稳重,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使学生暂时放心地将心灵寄托给他。